6招调节春季情绪不稳
- 养生百科
- 2025-04-17
- 14热度
中医自古就认识到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提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的理论,揭示了不同情绪对特定脏腑的损伤。现代心理学中的"躯体化症状"概念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当人们长期承受压力、情绪失衡却又无法有效表达时,身体往往会通过各种不适症状发出警报。
从生理机制来看,情绪是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引发体内激素水平的显著变化:紧张时肾上腺素激增,愉悦时内啡肽释放,而持续压力则会导致皮质醇长期偏高。更值得注意的是,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会削弱免疫系统功能,使人体防御机制受损,从而更易受到疾病侵袭。这些科学发现与中医智慧相互印证,共同揭示了身心健康的紧密关联。
春季是精神心理问题相对高发的时段,大家该如何调整情绪,保持身心健康呢?
1.规律作息 保证充分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让身体和精神都能得到有效的放松休息。中午适当午休,时间不宜过长,最好半个小时左右。白天尽量不要长时间卧床休息,以免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
2.适量户外运动 春季经常到户外晒晒太阳,每次30-40分钟,有利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户外运动可以选择散步、骑自行车、慢跑等,有利于促进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让人产生轻松愉悦感。
3.注意饮食结构 适量多吃一些新鲜的绿色蔬菜,避免生冷、油腻、辛辣的刺激性食物,保护肠胃功能,进而影响情绪。避免饮用浓茶、浓咖啡或者兴奋神经的饮品,以免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心悸、失眠等不适。
4.避免自我封闭 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如约朋友逛街、吃饭、打球、聊天等,这有助于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帮助自己调整情绪。
5.接纳自己的情绪 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情绪都是正常的情绪体验,不要对自己的情绪过多否定和对抗,应让情绪自然流动和释放。
6.调整思维方式 尝试多角度、灵活地思考问题,逐渐用积极、理性的自动思维取代消极、非理性的自动思维,多看看事情积极的一面,更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