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寒凉穿着切勿“贪凉”:尤其对于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不要盲目“秋冻”
- 养生知识
- 22小时前
- 6热度
“秋冻”二字,像一把尚方宝剑,年年立秋就被挥舞。年轻人用来炫耀体质,媒体用来刷流量,却少有人听见背后那句小字注解:仅限健康人群、仅限初秋、仅限日间。寒露一过,昼夜温差陡升至10℃以上,北方湿度却跌破50%,干冷与风邪结伴,专盯老年与慢病群体的“穿衣漏洞”。此时再盲目“贪凉”,不是耐寒训练,而是让血管、气道、关节同时接受“冷应激实验”,代价往往是清晨的一场心绞痛或突发高热。洋葱式穿衣法,看似琐碎,实则是把“保温”拆成可随时撤销的公式,让每一次降温都被层层缓冲。
秋冻的“三限条款”——健康、时间、温度,缺一不可
传统医学提倡“秋冻”,本意是通过温和冷刺激锻炼卫表,但前提是①无心血管基础病;②日均温仍在15℃以上;③冷暴露时间≤30分钟。寒露后,第一条被冷空气撕毁,第二条在清晨六点就失守,第三条更因北风持续而自动延长。对于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患者,冷刺激会激活交感神经α受体,外周血管骤缩,血压峰值可瞬间抬升20 mmHg,相当于凭空吞下一颗短效升压药。所谓“春捂秋冻”,此时应改为“春捂秋捂,重点人群提前捂”。
洋葱式穿衣法——把“保温”拆成可逆运算
核心逻辑:层数多、单件薄、间隔松,利用空气层热阻叠加,避免一件厚衣“一脱到底”造成的阶梯式失温。第一层(内层)——吸湿排汗:选用铜氨纤维或精梳棉,贴身不闷热,及时带走汗液,防止“水冷效应”。第二层(中层)——蓄热锁温:抓绒、薄羊毛或羽绒背心,克重控制在200 g以内,方便折叠进手提袋。第三层(外层)——防风拒冷:高支高密棉或轻薄软壳,重点考察透气指数(RET<12)与防风等级(≥3级),既挡冷风又避免内层湿气返潮。进出暖气房、地铁车厢时,按“外-中-内”顺序逐级剥离,每脱一层间隔3-5分钟,让皮肤血管逐步适应,减少血压波动。
重点部位:风池、神阙、三阴交——三大“冷窗”必须关严
头部:后枕部风池穴为“风邪入口”,老年人皮下脂肪薄,散热比年轻人快1.3倍。建议选用轻薄羊毛帽,帽檐覆盖耳廓上缘,既保温又不遮挡视野。颈部:颈动脉窦对温度极敏感,冷刺激可致反射性心率减慢。丝巾优于围巾,宽度20 cm即可缠绕两圈,避免过厚压迫气道。腰腹:肚脐(神阙)皮下无脂肪,冷气直抵腹腔,可诱发肠易激或旧疾胃痛。内层上衣务必掖入裤腰,中层选择长款开衫,外层下摆加抽绳,形成“三段式封口”。脚部:踝内侧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汇点,受寒会同步拉低全身末梢循环。推荐高腰羊毛袜+透气皮鞋,袜口高度15 cm,覆盖内外踝尖;回家切换至厚底拖鞋,避免大理石地面寒气上袭。
慢病人群“加一法”——在洋葱外再贴一层“暖宫”
高血压:中层加一件5V低压发热背心,温度设定40℃,连续使用≤2小时,可阻断晨间血压飙升;冠心病:外层口袋放置40 g暖宝宝,贴于左胸对应区,通过局部升温减少冠状动脉痉挛;糖尿病:足部血流感觉双减退,可选用恒温38℃石墨烯鞋垫,每2小时取出检查皮肤,避免低温烫伤。“加一法”不是增厚,而是精准补热,让冷暴露节点提前被“微加热”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