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特点是“燥”与“冷”并存。中医理论认为,“秋气通于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易被秋燥所伤。因此,秋季养生重在“润降”——即润肺防燥,少辛增酸,通过饮食调理帮助身体平稳过渡到冬季。
秋燥伤肺:秋季身体的自然反应
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秋季气候干燥,空气中水分减少,容易导致肺津耗伤,引发一系列“干燥”不适。常见的症状包括口干舌燥、咽喉干痒、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浙江省台州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何贵平指出:“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最先受到‘燥邪’攻击。” 这解释了为什么秋季呼吸道问题高发,从普通的感冒咳嗽到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加重,都与秋燥密切相关。与传统认识不同,秋燥不仅影响呼吸系统,还会波及全身。现代研究显示,秋季人体免疫系统较为脆弱,适当润燥可降低感染风险。这也是为什么中医强调“秋冬养阴”,将秋季视为滋润身体、为冬季储备能量的关键时期。

少辛增酸:秋季饮食的核心原则
秋季饮食调理的核心原则是“少辛增酸”。这一理念源于《黄帝内经》的“肺主秋……用酸补之,辛泻之”。减少辛辣食物(如葱、姜、蒜、辣椒)的摄入,可防止发散过度加重干燥;增加酸味食物(如山楂、柚子、石榴)则有助于收敛肺气,适应秋季“收”的特性。酸性食物有收敛肺气的作用,能帮助身体保持津液,防止过度出汗导致的水分流失。而辛辣食物则具有发散作用,过量食用在秋季可能损伤肺阴,导致虚火上炎。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食物选择,还应延伸到烹饪方法上。秋季宜多采用炖、煮、蒸等温和的烹饪方式,避免油炸、烧烤等燥热方法。例如,梨可生吃清热,也可熟吃滋阴,冰糖炖雪梨就是经典的秋季润燥佳品。
蜂蜜:秋季养生的“黄金液”
蜂蜜在秋季养生中占有特殊地位。《本草纲目》记载蜂蜜有“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止痛”五大功效,被誉为“百花之精”。现代研究也证实,蜂蜜富含果糖、葡萄糖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抗菌和抗炎特性。
饮用蜂蜜水的最佳时间是早晨空腹时,用40℃以下温水冲泡,以保留蜂蜜中的活性物质。加入少量柠檬汁,既能增加酸味收敛肺气,又能补充维生素C。对于经常熬夜的人群,蜂蜜水还能缓解疲劳,提高免疫力。值得注意的是,蜂蜜虽好,但需适量。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添加糖摄入不超过总能量的10%,换算成蜂蜜约为25克(约两汤匙)。糖尿病患者和1岁以下婴儿应避免食用。

杏仁:古老的润肺智慧
杏仁是秋季养生的另一宝。《本草纲目》记载杏仁有润肺、清积食、散滞三大功效。甜杏仁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适合秋季食用,对缓解干咳无痰、肺虚久咳有良好效果。杏仁分为甜杏仁和苦杏仁两种,日常食用以甜杏仁为佳。可将杏仁与薏米按1:5的比例熬粥,或制作杏仁茶、杏仁豆腐等食品。杏仁蜂蜜柚子茶是不错的秋季饮品组合:杏仁润肺,蜂蜜滋阴,柚子增酸,共同起到养阴润燥的功效。不过,杏仁热量较高,需控制摄入量。平均每周摄入50-70克坚果,即每天10克左右。体质偏寒者可将杏仁煮熟或烤制后食用,以缓和其凉性。
润降之道的实践方案
除了蜂蜜和杏仁,秋季还可多食芝麻、梨、百合、银耳、莲藕等润肺食物。例如,银耳被称为“平民燕窝”,可制作银耳莲子羹;百合能清心润肺,安神止咳;芝麻则可养阴润燥,制作黑芝麻糊。经典食疗方“五白润肺汤”(银耳、百合、山药、莲子、杏仁)是强效的润肺组合,适合秋季经常食用。此外,沙参玉竹老鸭汤、杏仁川贝糯米粥等药膳也有良好的润燥效果。在起居方面,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保证充足睡眠。室内可使用加湿器,保持50%-60%的湿度,缓解干燥不适。在情志上,保持内心宁静,避免悲秋情绪,可通过散步、太极等温和运动调节身心。秋季养生是一场与自然的对话,而非对抗。通过“润降”之道,我们不仅缓解秋燥不适,更在季节转换中找到身体与自然的平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