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种中药常用于治疗肾衰竭

肾衰竭是一种严重的肾脏疾病,其治疗过程复杂且漫长。在中医领域,多种中药因其独特的药效被广泛应用于肾衰竭的治疗中,旨在缓解症状、保护肾功能并延缓疾病进展。以下这五种中药,便是常用于治疗肾衰竭的良药。

1、生黄芪

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二经。具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排毒生肌之功。

由于慢性肾病常见肺脾肾气虚,并常因脾虚湿蕴而致水肿等证。使用黄芪主要取其健脾益气,利水消肿之功,故以生者为宜。

临床应用指证:神疲乏力,懒言少动,动则气短,自汗,易外感,面部虚浮晄白,舌淡有齿痕,脉细无力。

常见病证: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盂肾炎、糖尿病肾病及虚劳,表现为肺脾肾气虚者。

黄芪除有良好的利水消肿之功外,并有良好的消除蛋白尿和改善肾功能作用。

2、大黄

大黄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味苦,性寒。归胃、大肠、肝、脾经。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功效。

慢性肾衰时正虚邪实,肾元衰竭,湿浊(毒)潴留,应用大黄取其通利逐瘀,荡涤胃肠,清除邪浊之意,不能单纯理解为以通大便为目的的“导泻疗法”,而且也不是西医导泻所能类比或替代。

此外,大黄有祛瘀止血作用。《血证论》曰“大黄为血家圣药”。肾衰过程中,多有瘀血、出血之证,用血家圣药的大黄,甚为对证。

现代医学也证明,肾脏疾病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肾衰时,这种高凝状态更为显著,并成为肾功能恶化的主要因素。3、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系菌类植物子囊菌纲肉座目麦角菌科虫草真菌,寄生在昆虫麟翅目蝙蝠蛾科的虫草蝙蝠蛾幼虫体的混合体。

中国民间早有采用冬虫夏草与鸡、鸭、鱼、肉炖食以补肺益肾的食疗方法,历代医籍也多有记载。

临床观察显示,在中药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冬虫夏草可提高慢性肾衰治疗效果,单用虫草煎服或打粉冲服也有疗效。

有些慢性肾衰患者经中西药治疗无效,或一度有效,但继续治疗,疗效无法提高,以冬虫夏草煎汤服用,大部分患者可见肾功能改善,而虫草菌丝制剂也有类似作用。

现代医学也证实冬虫夏草具有改善肾功能,减轻蛋白尿,调节免疫,纠正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紊乱多种作用。

4、菟丝子

味辛、甘,性平,入肝脾肾经,具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固胎止泄之功。

该药阴阳双补,益阴而不腻,温阳而不燥,倪朱谟在《本草汇言》中说“菟丝子,补肾养肝,温脾助胃之药也。但补而不峻,温而不燥,故入肾经。虚可以补,实可以利,寒可以温,热可以凉,湿可以燥,燥可以润”,从而平补脾、肝、肾三脏。

我们临证中常用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以肾气亏虚,精微不固为主的患者,临床表现为腰膝酸软,小溲频数,夜尿多,无尿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常与制首乌、太子参、茯苓等配伍,如保肾片,以补益肾元,调摄阴阳,健脾和胃,用以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与黄芪、党参、金樱子等配伍,以益气固摄,用于蛋白尿及多尿者以肾虚失固为主要表现者。

临床常用量15~30g。5、车前子(草)

车前子,味甘,归肝、肾、膀胱经。车前草性寒,具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在肾病中主治热结下焦膀胱,小便不利,尿血,目赤,咽痛等症。而车前子味甘淡,性微寒,具清热利尿,渗湿止泻作用。

对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肾病出现下肢及面部水肿,小便量少者临床宜选车前子;而以膀胱湿热表现为主者,则选车前草为多。

综上所述,这五种中药在肾衰竭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药效,通过调节人体气血、阴阳、脏腑等功能,共同作用于肾脏,旨在改善肾功能、缓解症状并延缓疾病进展。然而,肾衰竭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中药的使用也需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患者还应结合西医治疗、饮食调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应对这一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