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进补原则:藏精养阴,润肺益肾
冬季自然界阳气潜藏,人体新陈代谢相对减缓,此时进补应遵循“藏精养阴”的原则。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肺为气之主”,主呼吸。冬季寒邪易伤肺肾,导致抵抗力下降。因此,冬补需以温润为主,避免燥热助火。熟地滋阴养血,黄精补气养阴,人参大补元气,枸杞子滋补肝肾——四者协同,恰好形成“肺肾同补”的闭环,兼顾滋阴与温阳的平衡。需特别注意的是,现代人冬季常处于户外寒冷、室内燥热的环境,易形成“外寒内热”的体质。因此,温补需以“润”为辅,避免因过度温燥引发口干、便秘等不适。例如,在煲汤时加入黄精和枸杞,可制约人参的温性,形成平补之效。
四味本草的特性与配伍逻辑
熟地:滋阴养血的“根基之药”
熟地性甘微温,归肝、肾经,是滋阴补血的代表药材。它擅长填精益髓,适用于冬季常见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肾阴不足症状。但熟地质地黏腻,单用易碍脾胃,需搭配健脾的粳米或生姜以助运化。例如熟地山药粥,既能补益肾精,又能通过山药健脾防滞。
黄精:气阴双补的“平和中坚”
黄精被《本草纲目》誉为“补中益气,安五脏”的良药。其性平味甘,既能补脾润肺,又能益肾填精,且温而不燥,补而不腻。现代研究发现,黄精多糖可提升机体抗氧化能力,对缓解冬季呼吸道干燥、疲劳乏力有显著效果。建议与枸杞、大米同煮为粥,增强补肺肾之效。

人参:大补元气的“提振之钥”
人参是补气之首,尤其适合冬季畏寒肢冷、气短易疲的人群。但需区分体质:红参性偏温,适合阳虚者;生晒参性平,适合气阴两虚者。服用时可与人参同炖鸡汤,或研粉加入粥中,但每日用量不宜超过3克,避免“虚不受补”。
枸杞子:明目润肺的“调和之臣”
枸杞子归肝、肾、肺经,能调和诸药,增强补益效果。其含有的枸杞多糖可调节免疫,搭配黄精或熟地时,能引药性上行润肺,下行益肾。例如枸杞黄精茶,适合长期用眼过度的办公族。
食疗方案:从家常粥品到进阶药膳
基础粥方:黄精枸杞粥
取黄精15克、枸杞10克、粳米100克。黄精先煎煮20分钟取汁,加入粳米熬粥,粥成前5分钟放入枸杞。此粥适合日常保健,可缓解干咳、眼涩等症状。
进阶汤膳:熟地人参炖乌鸡
乌鸡焯水后,与熟地20克、人参片5克、姜片3块同炖1.5小时,加盐调味。此汤针对气血两虚、畏寒易感冒者,但体质湿热或感冒发热时忌用。
茶饮简方:参杞代茶饮
人参片3克、枸杞10克沸水冲泡,代茶饮用。适合冬季户外活动后恢复体力,但高血压人群需以西洋参替代人参。

现代人冬季进补的常见误区
忽视体质辨证
湿热体质者若盲目服用温补食材,可能加重口苦、痤疮等问题。建议进补前咨询中医师,或搭配薏米、萝卜等清利之品。
过度追求“猛补”
冬季养生贵在“缓润”,而非“骤热”。如过量服用人参可能导致失眠、血压波动,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重饮食轻作息
冬季宜早卧晚起,避免熬夜耗伤阴血。若只补不守,反而事倍功半。
冬季食疗的本质,是顺应自然节奏的智慧生活。熟地、黄精、人参、枸杞子这四味本草,如同一位位默契的搭档,在寒冷的季节里为身体搭建起温润的防线。真正的养生不在于名贵药材的堆砌,而在于对自身体质的洞察与日常坚持,让食物成为药物,才是中医“治未病”的精髓所在。
数据来源和参考文献:
99健康网 中医支招 冬季六款补肾壮阳药膳食谱 2010-11
三知健康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内科干磊 冬天如何补肾
民福康 食疗补肾有哪些方法? 202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