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猝死症状起因

长跑是深受大众喜爱的健身运动,近年来不断发生马拉松爱好者猝死于长跑途中的悲剧。运动性猝死猝不及防,往往发生于既往没有明确心脏病史的人。目前,运动性猝死比较公认的定义为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

运动性猝死多与心血管疾病相关

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马拉松赛事参赛规模达90万人次,期间发生4例运动性猝死事件。运动性猝死病因中,心血管疾病占比超九成,35-40岁群体以冠心病为主要诱因,而35岁以下青年群体则以肥厚型心肌病、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为高发病因,其他还包括左心室肥厚、心肌炎等十余种心脏病变。

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机制与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激活密切相关。当机体处于高强度运动状态,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血压骤升以满足代谢需求,但此过程易引发心脏电生理紊乱,导致心室颤动等致命性心律失常。临床研究证实,运动负荷过载是诱发猝死的核心因素。

针对高危人群的预防建议如下:代谢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需待病情稳定后,经运动负荷试验评估心肺功能,并在专业医疗团队全程监护下开展锻炼;无症状人群特别是中老年人参与竞技性运动前,应进行系统心功能评估,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避免超负荷运动风险。通过精准分级管理,可有效降低运动性猝死发生率。

如何预防运动性猝死?

1、赛前全面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筛查猝死高危人群;

2、运动前充分热身,适应激烈竞争环境,运动中适量补充水分、能量和电解质,保持身体正常的生理机能;

3、运动中不宜盲目坚持,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早终止运动: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大汗淋漓、晕厥、胸痛、胸闷、胸部压迫感、眩晕、头痛、极度疲乏等症状。

4、科学训练,防患未然:阶段递增运动量可以有效预防运动性猝死——初始运动低强度的,达最大运动心率70%~85%,每周3~5次。

5、活动组织者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高效的急救系统。每隔3分钟左右的路程设立急救点,每处急救点配备两名掌握急救技能的志愿者和体外自动心脏除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