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早期症状

佝偻病是一种因维生素D缺乏,引发钙、磷代谢失调,从而影响骨骼正常发育的疾病,多见于婴幼儿和儿童。该病早期症状不太明显,但若能尽早发现并采取干预措施,可有效防止病情恶化。以下是佝偻病早期的一些典型表现:

神经精神方面
孩子容易烦躁、哭闹,特别是婴幼儿,常在夜间哭闹不止,睡眠不安稳,容易惊醒。此外,孩子头部出汗较多,尤其是夜间,汗液刺激头皮,导致枕部头发脱落,形成“枕秃”。孩子的语言和运动能力可能比同龄儿童发展得慢,比如抬头、翻身、坐立的时间会推迟。
骨骼变化(早期不易发现)
3-6个月的婴儿可能出现颅骨变薄,按压时感觉像乒乓球一样。前囟门(头顶软软的部位)闭合时间超过18个月。肋骨下缘外翻,严重时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会隆起,形成“肋骨串珠”。
肌肉松弛
孩子四肢无力,腹部膨隆,像“蛙腹”一样,站立时下肢弯曲,形成“O”形或“X”形腿。学步时容易摔倒,运动协调能力差。
免疫力下降
孩子容易反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消化道疾病等,且恢复期较长。其他表现
孩子乳牙萌出时间晚于10个月,牙釉质发育不良。维生素D缺乏还可能影响铁的吸收,导致缺铁性贫血。
如何早期发现和干预呢?家长要观察孩子的日常表现,如果发现孩子频繁夜惊、多汗、枕秃,要警惕佝偻病的可能。同时,要定期带孩子体检,6个月内婴儿每月体检一次,6个月后每2-3个月体检一次,重点检查骨骼发育和维生素D水平。此外,要科学补充维生素D,婴儿出生后应尽早补充维生素D(400-800国际单位/天),并保证户外活动时间(每日1-2小时)。佝偻病早期干预效果显著,但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骨骼畸形、生长迟缓甚至智力发育障碍。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日常表现,发现异常及时就医,通过合理饮食、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增加日照等方式科学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