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并非越软越好!

在许多人的认知里,鞋子越柔软,穿着就越舒适。然而,这种看似合理的想法背后,实则隐藏着诸多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隐患。过分柔软的鞋底,可能正悄无声息地伤害着我们的足部。那么,究竟该如何选择一双既舒适又健康的鞋子呢?这需要我们从多方面进行科学考量。

要明白鞋子过于柔软为何会伤害足部,首先得了解我们的足部。足部作为人体重要的承重部位,在步行时承受的重量是体重的 1.5 倍,跑步时更是达到体重的 3 - 4 倍。同时,当足部接触地面,身体还会受到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而足弓,这个由肌腱、肌肉、筋膜、韧带等共同组成的结构,就像足部的一个重要“减震器”,能够分散身体压力,缓冲地面对关节及内脏器官的震荡,减少外部压力对足部血管和神经的压迫。

“踩屎感”鞋之所以存在问题,是因为它太容易产生形变,一踩就“塌”。这种特性使得它对足弓缺乏足够的支撑,还让脚难以找准走路的着力点。长此以往,足弓的负担大大增加,长时间走路或运动后,足弓容易不堪重负,导致走路易疲乏。而且,软绵绵的鞋底会削弱我们对足部的控制能力,无法很好地固定脚踝,进而增加了崴脚等风险。

选鞋不能仅凭“感觉”,科学选鞋才能兼顾健康与舒适。想要提升站立、行走、运动时的安全性与舒适度,关键在于选择一双契合足型、具有保护功能的鞋子。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要点需要关注。

买鞋前,先验脚。由于 4 岁以后足弓才开始发育,所以通常建议 4 岁或 29 码以上的青少年及成年人,在买鞋前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专业的验脚仪,了解自己的足部情况,再选择契合足型的鞋垫。对于发育正常的足弓,选择温和足弓弧度的鞋垫,有助于增加足底接触面,分散足底压力。要是足弓偏低或偏高,合适的鞋垫可以支撑下陷足弓或填补过高的足弓,在运动时帮助调整生物力线,让步伐更稳健,同时舒缓足部疲劳。

看鞋身设计也十分重要。加硬且有弹性的鞋后跟,对于稳定踝关节、避免过分摆动、预防足踝损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鞋底应软硬、厚度适中,且有防滑设计,以降低跌倒、扭伤的几率。同时,鞋子要有合适的前足围度,这样有助于脚趾充分活动,避免挤压产生疼痛以及拇趾外翻等情况。

另外,鞋面材质的弹性和透气性也不容忽视,这对于避免汗脚、预防脚气至关重要。部分运动量较大的人,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运动场景,选择相应的运动鞋,避免运动时足部和下肢的损伤,提升运动表现。

穿鞋不能以牺牲长期的足部健康为代价。下次面对琳琅满目的鞋架时,不妨多一些考量,少一些盲从,用科学的方法,为自己的双脚挑选一位真正值得信赖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