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资讯
  • 养生百科
  • 养生知识
  • 养生辟谣
  • 食疗
  • 中医
  • 运动
  • 人群

【养生辟谣】吃素就能降血脂?养生谣言的拆解与真相

“血脂高了?那就吃素吧!” 这句“养生金句”在亲友群、短视频里反复出现,似乎成了人人皆知的“常识”。然而,吃素≠降血脂,甚至盲目吃素可能让血脂“不降反升”。本文将用“总—分—总”结构,系统拆解这一谣言的诞生土壤、传播逻辑与科学真相,并给出可落地的血脂管理方案。 一、总述:谣言是如何成为“常识”的? 认知捷径:人们爱把复杂问题简化为单一因素——“血脂高 = 吃油多 = 不吃肉”。 信息茧房:算法不断
【养生辟谣】吃素就能降血脂?养生谣言的拆解与真相

秋风一起,肝先“报警” 送你一份“吃不胖睡得香”的秋季养肝菜单

“入秋后半夜1点准时醒,比闹钟还准”“眼睛干得跟风洞似的”……如果你最近也有这些吐槽,恭喜你,肝脏正在发“秋燥”信号。中医讲“秋气通肺,肺气旺则克肝”,干燥的金秋最容易把肝阴“抽干”。与其猛灌枸杞水,不如把一日三餐改成“养肝剧本” 吃对了,皮肤不绷、情绪不炸、凌晨不再坐起来刷手机。 一、早7:30 早餐加一勺“黄金酱” 烤面包抹黄油?换成自制葵花籽酱:把炒香的葵花籽+少许橄榄油+蜂蜜丢进破壁机,4
秋风一起,肝先“报警” 送你一份“吃不胖睡得香”的秋季养肝菜单

湿热缠身,整个人像裹了条湿毛巾 中医教你把“黏人”的中焦湿热赶出去

口苦口臭、舌苔厚腻、胸口闷、脸上油到能煎蛋,大便冲不干净、小便黄得刺眼——这就是中医说的“中焦湿热”。中焦,简单说就是脾胃一带;湿热,就像蒸笼里的汽水混合物,黏糊糊地堵在消化道,排不出、散不掉。想把它请走,靠泻药、清火茶猛攻,往往伤胃又反弹。不如用中医“泄热+利湿+健脾”的组合拳,既驱邪,也扶正,下面四招在家就能操作,坚持两周,身体自会给出答案。 第一招:把“夜宵+熬夜”改成“早粥+早睡” 熬夜=
湿热缠身,整个人像裹了条湿毛巾 中医教你把“黏人”的中焦湿热赶出去

【养生辟谣】喝骨头汤补钙?你可能补了个“寂寞”!

你一定听过这句话:大骨熬汤,身强体壮!骨头汤确实有营养,但骨头汤真的就能补钙吗?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喝骨头汤,到底能不能补钙? 一、骨头汤里的钙,少得可怜 1. 实验数据说话 纯骨头汤(4小时):≈1.1–4 mg/100 mL 加醋骨头汤:≈4.3–43 mg/100 mL 牛奶:≈104–111 mg/100 mL 换算一下: 喝 25 L 的加醋骨头汤 ≈ 1 盒牛奶(250 mL)的钙量。
【养生辟谣】喝骨头汤补钙?你可能补了个“寂寞”!

宝宝湿气重 可以用这些食谱来帮忙

新手爸妈最怕“湿气”二字:舌苔厚、便便粘、夜里翻来覆去睡不香。别担心,厨房就是宝宝的“祛湿药房”。下面奉上 3 道 15 分钟能上手的家常食谱,外加 1 份生活小贴士,帮你把湿气赶出小肚子。 一、厨房里的“祛湿三宝” 赤小豆:利水不伤心,宝宝也能吃;薏米:健脾又除湿,炒制更温和;党参:补气不燥热,配莲子最安神 二、3 道食谱,15 分钟搞定 赤小豆薏米汤(8 月龄+) 材料:赤小豆 10g + 薏
宝宝湿气重 可以用这些食谱来帮忙

它是清肺化痰的中医良方 喝上一杯嗓子瞬间舒服了

“每天一杯蜜蜂水,清肺又化痰”的传言,在办公室里流传已久。蜂蜜兑水,甜润顺口,但真能把肺部“洗”干净吗?下面这篇文章把中医观点、现代研究、实用做法一次说透,给你一份“喝还是不喝”的明白账。 一、蜂蜜为什么能“润肺” 中医认为“肺喜润恶燥”。蜂蜜性平味甘,入肺、脾、大肠经,《本草纲目》记载其“润燥、解毒、和营卫”。 现代营养学则发现:每 100 g 蜂蜜含 180 余种活性酶、多酚、黄酮,可清除呼吸
它是清肺化痰的中医良方 喝上一杯嗓子瞬间舒服了

宝宝黄疸别急着怪“脾胃弱” 需要先搞清楚这5件事

“孩子脸黄,是不是我怀孕时吃坏了肚子?” “婆婆说脾胃虚,要喝茵陈水?”在新生儿科门口,每天都能听到类似对话。黄疸确实像一面黄色信号灯,但它≠脾胃警报,而是一场“胆红素堵车”事件。把事件拆开来看,家长就能少踩坑、少焦虑。 一、先确认这是生理“小黄人”,还是病理“警报器” 如果是生理牌性的问题,孩子出生第2~3天出现,4~5天达峰,2周内退完;宝宝吃得好、哭声响、体重稳步长。 如果是病理性的问题,孩
宝宝黄疸别急着怪“脾胃弱”  需要先搞清楚这5件事

不起眼但超级止咳的神器 稍微加工一下就可以

“咳咳咳……”深夜的咳嗽声总让人心烦。翻箱倒柜找药时,别忽略晒在阳台上的那片橙皮——它可能是祖辈流传下来最省钱的止咳方。不过,橙皮到底该怎么用、什么人不能用,里面大有讲究。 一、为什么橙皮能“压”住咳嗽呢 首先,它里面有挥发油,橙皮里的柠檬烯、芳樟醇像一支“微型扫帚”,能把黏在气管上的痰松一松、扫一扫,咳嗽自然减轻。其次,橙皮里有柠檬苷,到了体内摇身变成维生素 C,帮喉咙黏膜“打补丁”,减少干痒。
不起眼但超级止咳的神器 稍微加工一下就可以

老觉得口干睡不好,还拉肚子 可能是“脾虚”导致的虚火

很多人以为“上火”就要降火,结果凉茶越喝肚子越凉;也有人以为“胃不好”就得温补,可一吃姜枣茶就口腔溃疡。问题出在哪儿?答案往往藏在“脾虚生火”这条暗线上。 一、为什么脾虚的人反而会上火 中医把脾胃比作“锅灶”,灶火不足(脾虚),锅里的水谷精微煮不熟,气血就“断供”。身体为了自救,只好把有限的能量往上调,于是出现口干、咽痛、失眠等“虚火”假象。简单说,不是火太旺,而是锅底没水,火只好往上窜。 二、3
老觉得口干睡不好,还拉肚子 可能是“脾虚”导致的虚火

厨房里的“血管清道夫” 溶解血栓降血脂血压 打通血管

体检报告上的“↑”号,常常让人瞬间紧张。医生一句“血压、血脂偏高”,背后其实是中医所说的“痰瘀互阻”。好消息是,药柜就在你家灶台——山楂、大蒜、海带,三味常见食材,只要吃法得当,就能成为日常调理的“隐形处方”。以下是一份可打印、可照做的 7×24 小时饮食+生活方案,零门槛、零添加,连厨房小白也能坚持。 一、先辨体质,再选食材 怕冷、手脚凉:痰瘀+阳虚——适合温通型食材(山楂、大蒜)。 口干、面赤
厨房里的“血管清道夫” 溶解血栓降血脂血压 打通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