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牛奶会导致肝癌?科学解读来了,真相或许和你想的不一样
- 养生辟谣
- 6小时前
- 10热度
流言往往比真相传播得更快。近年来,“喝牛奶会增加肝癌风险”的说法在社交媒体上不时出现,引发不少人的担忧。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科学证据,会发现这一说法缺乏充分依据。医学界的共识是,适量饮用牛奶对健康人群是安全的。牛奶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其与癌症的关系需要科学、全面地看待,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
牛奶与肝癌:科学研究的真实发现
关于牛奶与肝癌关系的研究结果确实存在一些差异。一项针对中国人群的大型研究发现,乳制品摄入与肝癌风险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研究人员自己强调,这些结果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3月中国科普网明确指出,“牛奶致癌”的说法很不严谨,相关研究只是科学探索,不应直接作为日常消费的依据。科学界普遍认为,奶制品依然是膳食指南中作为“常规摄入”的优质食品。另一方面,哈佛大学2025年的一项研究揭示了更复杂的细节:高脂乳制品摄入与慢性肝病死亡及肝细胞癌风险上升相关,而低脂乳制品和酸奶反而显示出保护效应。这表明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所有乳制品一概而论。

肝癌的真正危险因素有哪些
与喝牛奶相比,医学界已经明确确认了多种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病毒性肝炎(乙型和丙型肝炎)是导致肝癌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些病毒会导致肝细胞受损和炎症反应,长期感染显著增加肝癌风险。肝硬化是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如长期酗酒、病毒性肝炎相关性肝硬化等,都容易发展为肝癌。黄曲霉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存在于霉变的食物中,如发霉的花生、玉米等。其他风险因素还包括长期大量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糖尿病、吸烟和遗传因素等。与这些已经明确的因素相比,喝牛奶与肝癌的关联性要微弱得多。
牛奶的营养价值与肝脏健康
从营养学角度看,牛奶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钙质和微量元素。而肝脏的再生和修复都需要蛋白质,适量饮用牛奶,能够为肝脏提供营养,对肝损伤修复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对于健康人及患有慢性肝病的患者,都需要补充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当然,这里强调的是“适量”饮用。过量饮用牛奶导致蛋白质摄入过多,确实会增加肝脏的代谢负担。特定肝病患者,如急性肝炎患者存在明显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时,或肝性脑病、肝硬化合并肝昏迷患者,暂时不宜饮用牛奶。但对大多数人而言,适量饮用牛奶是安全且有益的。

科学饮奶:把握适量与个体化原则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每天摄入300-500克奶类及乳制品是合理的。这一建议是基于大量科学研究得出的平衡点,既能获得营养益处,又避免潜在风险。对于饮奶的选择,可以考虑以下建议:优先选择低脂或脱脂乳制品,特别是对于有体重控制或心血管风险管理需求的人群;警惕添加糖的“早餐奶”、“风味奶”,推荐原味纯牛奶;乳糖不耐受人群可选择低乳糖产品或酸奶、奶酪等替代品。重要的是,饮食多样化是关键,不要过度依赖任何一种食物。牛奶是很好的钙和蛋白质来源,但深绿色蔬菜、豆制品、坚果等也是不错的营养来源。
理性看待科学研究的意义
观察性研究只能揭示“相关性”,不能证明“因果关系”。相关研究中所说的风险增加是“相对风险”,而不是“绝对风险”。举个例子,如果某种癌症的发病率本来是10万人里10个,风险提高30%,也只是变成13个,绝对风险的增加非常有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单一研究的结果需要放在更广阔的科学共识中考量。对于公众而言,关注膳食指南的整体建议,比追逐每一个最新研究结论更为实际和可靠。“喝牛奶会增加肝癌风险”的说法目前看来说服力不足。我们应该基于当前的科学证据,理性看待牛奶在饮食中的地位,既不过度推崇,也不盲目恐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