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春天为什么要“捂”
- 中医养生
- 2025-02-27
- 15热度
春季天气忽冷忽热,大街上人们开启了“乱穿衣”模式,不少人因此感冒生病。老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但春天“捂”哪里却十分有讲究,绝不是“不减衣服”这么简单。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春天哪些部位该暖,哪些该凉,怎么“捂”才能捂出好身体!
春天为什么要“捂”
春天,万物复苏之际,人体亦随之活跃。冬季蓄积的营养,此时由内向体表流转,促使腠理毛汗孔渐次舒张。尽管春意渐浓,寒气却未完全消散。春捂,意在抵御倒春寒,预防感冒、消化不良、气管炎、关节炎乃至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维持体温与外界温度的平衡。在冬春交替之时,不宜急于打破这份平衡,适当春捂,能为全年健康奠基,固守身体阳气。“春捂”不仅限于多穿衣,更要注重对身体关键部位的保暖。
1.捂腰背腰是肾之府。
肾虚的人,容易出现腰部酸软、怕冷、尿频、易疲劳等症状。所以说腰背部的保暖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到了春天,可以穿一件贴身的背心,或者时常按摩腰部的肾俞穴,可滋阴壮阳、补肾健腰。
2.捂腿脚唐代药王孙思邈主张“下厚上薄”。
足部有很多的穴位,影响肝肾脾的要穴都在上面。一旦遭受风寒的侵袭,全身上下都容易出现毛病。
因此,保护好腿脚对健康十分有益。穿鞋尽可能穿带绒的厚底鞋,穿袜子也尽量选择包裹脚踝长袜。现在不是臭美的时候,不要早早穿上短裤、短裙,把腿脚捂严实点吧。
3.捂肚脐
中医认为肚脐也是很重要的肚脐又叫神阙穴,掌管脾胃阳气。
除此之外,肚脐还有非常丰富的血管。如果着凉就容易出现胃部痉挛、腹泻、腹痛等症状。本来胃肠道不好的人,更是要做好腹部保暖,免得三天两头闹肚子。睡觉的时候也别贪凉,在肚腩盖个小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