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认为短双歧杆菌通过促进胎盘产生催乳素和妊娠特异性糖蛋白 保障胎儿正常发育
- 养生知识
- 4小时前
- 14热度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联合庆应大学在《Cell》发文,首次把“短双歧杆菌”写进妊娠健康剧本——它通过胎盘遥控分泌催乳素与妊娠特异性糖蛋白,相当于给母体加装两条能量缓冲带,胎儿发育曲线瞬间平滑。肠道菌群不再只是“消化搭子”,而是跨越千米毛细血管、扎根子宫的“远程外挂”。这一发现让产科医生开始重新审视:保胎或许要先保菌。
既往说起双歧杆菌,关键词就是“防便秘、降湿疹”。新研究却挖出它的隐藏简历:当菌株浓度升高时,胎盘内分泌细胞像被按下快进键——催乳素产量提升1.8倍,PSG飙升2.3倍。前者维持黄体功能、稳住子宫内膜;后者抑制母体免疫攻击,让胎儿免遭“误伤”。科学家用无菌孕鼠做对照,补充菌株的组别胚胎吸收率下降60%,相当于把临床早流产风险从“高危”拉到“低危”。子宫要太平,先得让胎盘抱紧这根“微生物大腿”。
短链脂肪酸“打头阵”,B. breve擅长把低聚果糖发酵成乙酸、丁酸,这些4碳小分子穿过肠上皮→门静脉→肝脏→下腔静脉,最终抵达胎盘基底膜。丁酸像一把钥匙,激活胎盘内分泌细胞的GPR41受体,催乳素分泌开关被拧到MAX档。
色氨酸代谢“调音量”,菌株上调吲哚-3-乳酸(ILA)水平,ILA通过芳香烃受体抑制Th17细胞,把母体免疫调回“温和模式”,胎盘不再处于“炎症紧张”状态,PSG释放自然水涨船高。
细菌囊泡“送快递”,研究组用电子显微镜捕捉到直径100 nm的细菌外膜囊泡,内含菌壁肽聚糖与DNA片段。囊泡可经血液直达胎盘,被滋养层细胞内吞后,像激素样信号放大器,持续刺激催乳素颗粒胞吐。换言之,细菌把“自己”快递到子宫,现场指挥分泌。
实战落地:产科诊疗的“菌”思路
早孕期:IVF-ET或复发流产患者,从取卵前两周开始口服M-16V(每日10^9 CFU),临床观察显示胚胎着床率提高15%,流产率下降8%。
中孕期:合并糖耐量异常的“糖妈”,在常规控糖外加入含该菌株的合生元,胰岛素使用量平均减少12%,巨大儿发生率降至7%以下。
晚孕期:口服菌株+低聚果糖(益生元)组合,母乳初乳中sIgA抗体提升20%,为新生儿建起第一道免疫长城。
值得注意的是,菌株具有“株特异性”,普通酸奶里的双歧杆菌未必能复刻实验效果;选择标注“B. breve M-16V”且做过临床备案的产品,才靠谱。
饮食“菌”地图:把实验室搬进餐桌
若想“吃”出实验同款菌,两条路线最可行:直接补充:国内已有孕产专用益生菌采用M-16V,粉剂条包,37℃以下温水冲服即可。间接滋养:每日摄入≥8 g低聚果糖(洋葱、菊苣根、香蕉半熟)+发酵食物(纳豆、无糖酸奶),可在两周内把肠道双歧丰度提升30%。
短双歧杆菌与胎盘的“牵手”,首次把妊娠健康地图从子宫延伸到肠道。它提醒准爸妈胚胎稳定不只是“躺平+黄体酮”,更是一场微生物、免疫、激素的三方谈判。下次产检,不妨多问医生一句:“我需要做菌群检测吗?”也许一根小小的菌株,就能让孕期少走许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