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起身:早晨人体的血压会出现一个高峰期,起床太猛容易使血压骤升,增加心脏和血管的负担。所以醒来后,先不要急于起身,可在床上躺半分钟,伸伸懒腰,活动一下四肢,然后慢慢坐起来,再在床边坐半分钟,让身体适应从卧位到坐位的转变,最后再站起来。
补充水分:经过一夜的睡眠,身体处于缺水状态,血液黏稠度较高。起床后喝一杯 200-300 毫升的温水,能及时补充水分,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避免用力过猛:用力排便时,腹压会急剧升高,导致血压骤升,心脏负荷增大,容易诱发心肌梗死、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如果有便秘问题,不要强行用力,可使用开塞露等辅助排便,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缓泻药物。注意起身速度:排便结束后起身时,也要缓慢站起,防止因体位突然改变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头晕、摔倒等情况。
充分热身与拉伸:运动前要进行至少 10-15 分钟的热身活动,如慢跑、动态拉伸等,让身体各部位逐渐适应运动状态,提高关节灵活性,降低受伤风险。运动后也不能立即停止,要进行 5-10 分钟的拉伸放松,帮助肌肉恢复,减少肌肉酸痛和疲劳。
合理选择运动强度和时间: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和强度。避免突然进行剧烈运动,尤其是平时运动量较小的人,应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运动时间一般以 30-60 分钟为宜,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
学会情绪管理:情绪过度激动会使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脏负担。当遇到令人激动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可通过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让自己冷静下来。避免过度兴奋或愤怒: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长时间处于大喜、大悲、大怒等强烈情绪中。对于容易激动的人来说,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来锻炼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提高心理韧性。
尽量避免熬夜: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使心脏、肝脏等器官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增加猝死风险。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保证 7-8 小时的睡眠时间,有利于身体恢复和健康。补充营养与休息:如果因特殊情况不得不熬夜,要注意适当补充营养,可吃一些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水果、坚果、牛奶等。熬夜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要起身活动一下,缓解身体疲劳。熬夜后,要尽快找时间补觉,让身体得到恢复。
控制饮酒量:过量饮酒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尽量少饮酒或不饮酒。如果饮酒,要控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25 克,女性不超过 15 克。注意身体反应:饮酒后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出现头痛、头晕、心慌、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饮酒后不要马上洗澡、运动或进行其他剧烈活动,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注意保暖与散热:在季节交替、气温骤变时,要及时增减衣物,做好保暖或散热措施。寒冷天气外出时,要戴上帽子、围巾、手套等,避免寒冷刺激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在炎热的夏天,要避免长时间待在高温环境中,可适当使用空调、风扇等调节室内温度,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低,防止温差过大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关注身体状况:温差变化大时,身体的适应能力会受到挑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尤其要注意。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血压、心率等指标,如有异常及时调整药物或就医。
养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