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踏青,小心蜱虫

蜱虫,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生物,实则暗藏危险。它们常被称为草爬子、狗豆子或壁虱,属于蛛形纲而非昆虫。在我国,蜱虫主要分为硬蜱科和软蜱科两大类。这些小家伙虽小,危害却不容小觑——叮咬不仅可能导致皮肤过敏、溃疡或发炎,更可怕的是它们能传播多种严重疾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预防胜于治疗:六大防护措施

  1. 着装防护:前往植被茂密区域时,建议穿着浅色长衣长裤。浅色衣物不仅便于发现蜱虫,还能有效阻隔叮咬。
  2. 活动选择:尽量避免在草地、灌木丛或树林中长时间坐卧休息,这些地方都是蜱虫的"大本营"。
  3. 驱虫准备: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驱避剂,为皮肤筑起一道防护墙。
  4. 事后检查:户外活动后务必仔细检查全身,特别注意头发内、耳朵、手臂下方、肚脐内侧等隐蔽部位。衣物、鞋袜和背包也要仔细查看。
  5. 宠物防护:别忘了家里的毛孩子!定期为宠物驱虫,重点检查耳朵、颈部、眼周等毛发稀少且皮肤柔软的部位。
  6. 专业防护:从事丛林作业时,要穿长裤并扎紧裤腿,最好将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佩戴帽子和围脖也能有效减少皮肤暴露。

紧急处理:被叮咬后的正确做法

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切记不要惊慌失措地生拉硬拽。粗暴处理可能导致蜱虫口器断裂在皮肤内,引发感染。正确的处理步骤如下:

  1. 保持冷静:不要用手捏、拽蜱虫,更不能用火烧等极端方式刺激它。
  2. 麻痹蜱虫:用酒精喷涂蜱虫,使其麻痹放松。
  3. 专业移除:使用消毒镊子,尽可能贴近皮肤夹住蜱虫口器,缓慢而匀速地垂直向上提拉。切记不要左右摇动或扭转,以免口器断裂。
  4. 消毒处理:成功移除后,立即用碘伏或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
  5. 后续观察:叮咬后如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头痛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蜱虫叮咬史。

特别提醒: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第一时间前往医院由专业医护人员处理。蜱虫虽小,危害却大,做好预防和正确处理才能确保安全。记住这些防护和应急处理知识,让户外活动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