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耳聋让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提前5—10年

随着老人年纪渐长,家人是否会觉得老人耳朵逐渐“不好使”了?电视机音量越调越大,门铃和电话声常常听不到,甚至说话的音量和脾气也有所增加,这些现象可能是老年性聋的早期信号。听不到不仅仅是交流不便,更是全球第三大致残原因,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会加速认知障碍的发展。老年性聋发病年龄因人而异,甚至部分患者40余岁也可发病。除听力系统自然衰老外,遗传因素、长期噪声暴露、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或耳毒性药物使用史等均可能成为加速老年性聋发病的病因。对于老年性聋,主要为内耳及听觉中枢神经系统受到较大影响,患者高频听力大多比低频听力下降更显著,也可能出现全频下降,言语识别能力可出现明显下降,患者常常双耳受累,可伴有耳鸣或眩晕等情况出现。

老年性聋患者在生活中尤其表现为噪声下言语识别障碍,导致其社会活动减少、抑郁、认知能力减退,以及规避危险能力下降(如不能有效识别汽车鸣笛、警报声等,导致意外伤害风险增加)。在疾病晚期,由于听力下降,社交能力也随之下降,老人精神状态和认知功能也可出现下降,严重者甚至出现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老年性聋是阿尔茨海默症的首要可防控危险因素。近年来流行病学证据表明,老年性聋与认知功能减退及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使得阿尔茨海默症提前发生5—10年,与听力正常者相比,听力损失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速度快30%—40%。两者可能的关联机制包括:听力下降导致大脑需要分配更多资源去处理听觉信号,从而减少了用于记忆、注意力等其他认知功能的资源,这种长期的认知负荷可能加速认知功能的衰退;老年性聋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可能共享类似的病理机制,如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神经元损伤;此外社交互动减少会降低大脑的刺激,进而加速认知能力的下降。

对于老年人群,应注意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生活中减少噪声接触,保护听力,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等来延缓听觉系统的衰老。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听力筛查,对于出现听力下降的老年人,建议尽早选配助听器或其他听力辅助设备,听力重建技术如人工耳蜗植入术可帮助严重听力损失患者恢复部分听觉功能。家属应调整与老年人的沟通方式,避免大声喊叫,耐心倾听,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交活动和认知训练,如阅读、团体活动和益智游戏,以延缓认知功能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