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骨骼杀手:中老年人骨质疏松防治指南

“骨质疏松就像被虫蛀空的木材,外表看似完好,实则不堪一击”。南方医院增城院区骨科陈永和副主任医师如此描述这一沉默的流行病。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骨质疏松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认识骨质疏松:不只是简单的“缺钙”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降低、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我们的骨骼是一种活组织,一直处于不断代谢的过程中:旧骨被吸收,新骨被生成。年轻时,骨形成大于骨吸收,骨量增加。一般在30-40岁时,人体骨量达到峰值。此后,骨吸收逐渐超过骨形成,骨量开始减少。

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是指不伴有引起本病的明确疾病的情况;继发性骨质疏松则是由于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骨骼脆弱。由于骨质疏松的发展是长期而隐蔽的,多数患者在初期没有明显症状,因此被称为“寂静的杀手”。当出现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时,往往病情已进展到一定程度。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是骨折。髋部骨折尤其危险,发生后第一年内死亡率高达20-25%。

高危人群:哪些人需要特别警惕

骨质疏松症并非老年人的“专利”,但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以下人群风险较高: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量会出现“断崖式”流失。数据显示,65岁以上女性的骨质疏松患病率高达50%。体型瘦小的人,尤其是低体重的“瘦小老太太”风险更高。有骨质疏松家族史的人群,特别是父母有髋部骨折史者,患病风险增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人群也易患骨质疏松。缺乏运动、日照不足、偏食挑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加速骨量流失。当出现身高缩短超过3厘米、逐渐驼背、轻微跌倒就骨折等情况时,很可能就是骨质疏松发出的警示信号。

科学防治:三位一体的综合策略

饮食调整是防治基础。钙是骨骼健康的关键元素,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毫克,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1000毫克。富含钙的食物包括奶制品、豆制品、海鲜、坚果等。一杯牛奶约含300毫克钙,一块豆腐可提供200毫克钙。同时,应保持低盐饮食,因为过多摄入钠会引起骨骼钙的流失。

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而人体大部分维生素D来源于晒太阳后自身合成。建议根据日光强弱,每天晒15-30分钟太阳。运动干预不可或缺。负重运动如步行、爬楼梯,以及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等,能有效刺激骨骼。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的运动,但要量力而行,避免过度运动。

 

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平衡训练尤为重要,因为老年人90%以上的骨折由跌倒引起。药物治疗需个体化。当骨密度T值≤-2.5,或已有脆性骨折的患者,就需要启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双膦酸盐类、降钙素、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药物选择应个体化,综合考虑患者的骨折风险、肝肾功能、胃肠道状况及用药便利性”。

 防治误区:这些观念该更新了

“喝骨头汤能防止骨质疏松”是常见误区。实验证明同样一碗牛奶中的钙含量,远远高于一碗骨头汤。“治疗骨质疏松症等于补钙”也是不正确观念。骨质疏松症是骨代谢的异常造成的,因此治疗不是单纯补钙,而是综合治疗。“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特有的现象,与年轻人无关”这一观点需要纠正。如果年轻时期忽视运动,饮食结构不均衡,达不到理想的骨骼峰值量和质量,也会使骨质疏松症侵犯年轻人。

“老年人治疗骨质疏松症为时已晚”更为有害。从治疗的角度而言,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所以,老年人一旦确诊为骨质疏松症,应当接受正规治疗。预防跌倒至关重要。对骨质疏松患者而言,预防跌倒就是预防骨折。家庭环境中应安装夜灯、防滑垫,穿着防滑性能好的鞋子。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疾病。预防应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开始,通过合理的营养和适当的运动,获得理想的峰值骨量。对于中老年人,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至关重要。55岁以上女性、60岁以上男性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

数据来源和参考文献:

桂林医学院 健康科普-骨质疏松知多少?2024-04

民福康 什么是骨质疏松及其症状  2025-09

云南省卫健委  预防骨质疏松,您该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