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被误解的“提鲜能手”,吃多了身体会有哪些信号

味精作为常见的调味品,能让菜肴鲜味倍增。但长期过量摄入,可能会给身体带来一系列负担。味精中的钠含量较高,每克味精约含钠120毫克,过量使用会使钠摄入超标,增加高血压风险。不少人烹饪时习惯性加入味精,却 unaware 潜在健康隐患。了解这些影响,能帮助我们更科学地使用调味品。

高钠负担,心血管的潜在威胁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这意味着它含有钠元素。过量的钠摄入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使血压升高。对于高血压患者或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这无疑会增加健康风险。长期高钠饮食还会加重心脏和肾脏的代谢负担,可能导致器官功能受损。与食盐一样,味精中的钠是“隐性”的钠摄入来源。很多人在控制食盐摄入的同时,却忽略了味精带来的钠负荷。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钠摄入量应控制在2克以内,这相当于约5克食盐,但其中已包含了味精中的钠。尤其对于老年人和已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控制味精用量显得尤为重要。减少味精依赖,是维护心血管健康的重要一环。

神经系统受影响,出现不适症状

部分人对味精较为敏感,过量摄入后可能出现头痛、眩晕、嗜睡等症状,有时甚至伴有肌肉痉挛或心悸。谷氨酸钠在体内会转化为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当浓度过高时,可能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对于儿童和青少年,他们的神经系统仍处于发育阶段,更易受到影响。一些研究指出,长期过量摄入味精可能会影响儿童注意力集中和学习能力。还有报道称,过量味精摄入可能与失眠、焦虑等神经系统症状有关。虽然这些反应存在个体差异,但确实值得警惕。

影响营养吸收,引发代谢问题

长期过量摄入味精可能会干扰人体对某些必需矿物质的吸收,特别是钙、镁、锌等微量元素。这可能导致钙吸收障碍,长期如此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骨质开始疏松的老年人来说,这尤其值得关注。味精摄入过多还会影响蛋白质的吸收利用,可能导致营养不均衡。这是因为谷氨酸钠在吸收过程中可能与其他氨基酸竞争吸收位点。有研究表明,味精的增味特性会刺激食欲,使人不知不觉中摄入更多食物,从而增加肥胖风险。而肥胖本身就是多种代谢性疾病的诱因。

消化系统反应与个体敏感性

部分人在食用较多味精后会出现胃肠道不适,如腹痛、腹泻等症状。这可能是由于味精对胃肠黏膜产生刺激作用,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味精可能改变肠道内的酸碱平衡,影响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对于本身有胃肠疾病的人,这种影响可能更为明显。有些人可能对味精存在过敏反应或敏感性,表现为皮肤发红、出汗等症状。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摄入大量味精后,被称为“味精症状”。个体对味精的耐受度差异很大。大多数人适量食用不会出现明显不适,但少数敏感人群即使摄入少量也可能产生反应。

科学用味精,健康与美味兼得

味精的安全摄入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不超过30毫克。对于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这相当于每天约1.8克味精。烹饪时可在菜肴出锅前再加入味精,避免高温长时间烹煮。虽然研究表明白酒120℃以下味精是稳定的,但出锅前加入可以更好地保持鲜味。我们可以多利用天然食材提鲜,如香菇、海带、干贝等。这些食材本身含有丰富的天然谷氨酸,可以部分替代味精的增鲜作用。对特殊人群如孕妇、婴幼儿、高血压和肾病患者,更需要严格控制味精摄入量。婴幼儿食品中最好不要添加味精。

味精的安全性关键在于“适量”二字。世界卫生组织将味精归为“最安全”的食品添加剂类别,正常使用不会对健康造成威胁。尝试逐步减少味精的用量,让味蕾重新适应食物的天然鲜味。用香菇、海带、海鲜等天然食材提鲜,既能保证菜肴美味,又能守护健康。

数据来源和参考文献:

民福康  味精吃多了会怎么样  20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