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来袭,湿气缠身?一碗古方“苓桂术甘汤”,助你清爽度夏!
返回 养生健康知识_养生课堂_51养生网

夏至来袭,湿气缠身?一碗古方“苓桂术甘汤”,助你清爽度夏!

2025-07-03
 

热浪滚滚,汗如雨下,身体还感觉黏糊糊、沉甸甸?没错,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夏至到了!在中医看来,夏至不仅是气温的巅峰,更是“湿邪”最容易侵袭人体的时期。高温加上潮湿(无论是外界环境还是空调房内的冷凝),让我们的脾胃功能容易“罢工”,导致湿气内停,出现乏力、没胃口、头身困重、甚至湿疹、水肿等烦恼。

别担心,老祖宗的智慧宝库里,藏着一剂专为应对这种“暑湿”困扰的经典良方——苓桂术甘汤。它就像一位温和的“除湿大师”,帮你调理脾胃,赶走湿气,恢复夏日活力!

苓桂术甘汤:四味药材的祛湿“黄金组合”

这个方子名字就包含了它的核心成员: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别看只有四味药,它们协同作战,功效可不小:

茯苓(苓) – “水利工程师”: 它是祛湿的明星药材!擅长健脾、利水渗湿,就像给身体内部疏通了下水道,把多余停滞的、让人感觉沉重的“废水”(湿气)有效地引导排出体外。对于湿气重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大便溏稀特别有帮助。

桂枝(桂) – “阳气小太阳”: 别被“桂”字迷惑,这里的桂枝可不是做菜的肉桂皮(虽然同源)。它性温,能振奋阳气,温通经脉。夏天空调吹多了,或者本身阳气不足的人,容易怕冷、手脚不温、感觉身体“发蔫”。桂枝就像个小暖炉,能驱散体内的寒气(或空调寒气),促进气血流通,让人精神起来。同时,它还能辅助茯苓,让水湿更好地气化运行。

白术(术) – “脾胃守护者”: 它专攻健脾、燥湿。中医说“脾主运化”,负责运化水湿和食物。湿气困脾,脾就“累”得不想干活。白术能强壮脾胃功能,增强它运化水湿的能力,从源头上减少湿气的产生,并辅助茯苓把已有的湿气“烘干”。

甘草(甘) – “和事佬兼调味师”: 甘草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调和诸药,让茯苓、桂枝、白术这几位“个性鲜明”的伙伴合作更融洽,药效更平稳;二是益气和中,缓急止痛,保护脾胃,并且能改善药汤的口感(苓、术本身味道偏淡或微苦),让它更容易入口。

合力出击,功效显著:

健脾祛湿是核心: 四药合力,强健脾胃这个“运化中心”,把困在体内的湿气化掉、排出。

温阳化气不可少: 桂枝的温通作用,解决了湿气常常伴随的“阳气不足”或“寒气入侵”问题,让湿气更容易被气化运走,而不是淤堵成痰。

改善多种不适: 因此,苓桂术甘汤能有效缓解:

1、湿气重导致的头重如裹、身体困倦乏力。

2、脾胃虚弱湿困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大便不成形。

3、水湿内停导致的轻度水肿(尤其下肢)、小便不利。

4、阳气不足或受寒引起的怕冷、手脚不温(尤其在空调环境下)。

5、湿气上扰可能引起的心悸、头晕(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简单易行:在家如何制作饮用?

备药: 在正规中药房购买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通常有配好的小包装或按克称取)。具体用量需咨询中医师,常见基础比例是 茯苓12g, 桂枝9g, 白术6g, 炙甘草6g。

煎煮:

将药材稍加冲洗(不宜久泡)。

放入砂锅或不锈钢锅中,加入约600-800毫升冷水浸泡20-30分钟。

大火煮沸后,转小火(保持微微沸腾状态)慢煎30分钟左右。

煎至药液浓缩至约200-300毫升(一碗左右),滤出药汁。

调味饮用: 药液温度稍降后,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蜂蜜(约1-2茶匙)调和味道(蜂蜜也有润肺作用)。每日一剂,分1-2次温服。建议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服用。

温馨提示:

个体差异大: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苓桂术甘汤主要针对脾虚湿盛、兼有阳气不足或水饮内停的体质。如果你是阴虚火旺(容易上火、口干舌燥、舌红少苔)、实热证(高热、便秘、舌苔黄厚)或湿热证(舌苔黄腻)明显,则不适合此方,甚至可能加重症状。

咨询专业医师: 在自行服用任何中药汤剂前,强烈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体质、症状判断是否适合使用此方,并调整药物剂量或配伍。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有基础疾病者更需谨慎。

养生需综合: 汤药是调理手段之一,配合健康生活方式效果更佳:夏至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生冷油腻;适度运动发汗(避免大汗淋漓);保证充足睡眠;注意防暑降温,但空调温度别太低,避免直吹。

总结:

夏至暑湿当令,容易让人“湿”身不适。源自张仲景《伤寒论》的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凭借茯苓利水、桂枝温阳、白术健脾、甘草调和的核心配伍,成为调理脾虚湿困兼阳气不振所致诸多夏日常见不适的良方。它像一位温和的调理师,帮助身体恢复水液代谢的平衡,赶走沉重与困倦。

但切记,养生需辨体质,用药遵医嘱。在专业指导下正确使用这碗古方,结合健康生活,才能让你真正清爽无忧,活力满满地度过炎炎夏日!

最新文章

肠胃不好,可从调节肠道菌群入手

生活百科

 

阅读10349

胃不好的人吃火锅必须牢记5大准则

生活百科

 

阅读10965

“脾虚生百病”,那么脾虚有什么表现呢 做好这四点养好脾胃

生活百科

 

阅读15936

最利于消化的姿势竟然是“葛优瘫”

生活百科

 

阅读19215

肠道不仅负责消化食物 还影响你的喜怒哀乐 很多脑病与肠道有关

生活百科

 

阅读13681

冀ICP备2001439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