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黑芯”多为常见的采后生理病害
- 养生百科
- 2025-04-19
- 14热度
菠萝“黑芯”,作为一种常见的采后生理病害,其黑心原因与环境温度、采收运输等多个方面紧密相关。
环境温度对菠萝影响显著。在低温环境下,尤其是冬季菠萝果采后,若果实暴露在 12℃以下的低温中 1 - 2 周,细胞质膜流动性会改变,由液晶态转为固体凝胶态。这一相变致使细胞质膜半通透性丧失,细胞间隔消失,细胞内物质代谢稳态被打破,果肉随之褐化发黑。同时,低温胁迫还会促使菠萝果肉中酚类物质积累,为多酚氧化酶(PPO)催化反应提供更多底物。PPO 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生成醌类物质,醌类物质再经非酶促聚合反应生成黑色素,导致果肉组织褐变,这也是黑心病宏观上呈现褐变的直接原因,类似切开苹果或土豆表面变褐的现象。
然而,温度过高同样会引发黑心。特别是在夏季,菠萝保存温度过高,会使果肉呼吸作用增强,消耗过多有机物,导致果肉细胞内物质代谢失调,进而出现黑心现象。
赤霉素(GA3)在菠萝种植中虽能催花、促进果实膨大和延长保鲜期,提高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但若使用浓度和环境条件控制不当,会提高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加重菠萝黑心病的发生。
在采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菠萝若遭受剧烈颠簸或挤压,果肉细胞会受损。受损细胞组织逐渐腐败,最终导致黑心,且这种黑心常由外向内,判断较为直观。
采摘时成熟度过高也是黑心原因之一。过度成熟的菠萝,果肉细胞内物质代谢减弱,细胞结构松散,易出现黑心。同时,过度成熟菠萝果肉中酶活性增强,会加速黑心发生。
此外,微生物感染也不容忽视。菠萝在生长或采后若受真菌感染,如黑腐病菌、酸腐病菌等,病菌会侵入果肉细胞,破坏细胞结构,使果肉变黑、腐烂。细菌感染同样会导致菠萝黑心,细菌分解果肉有机物质,产生有害物质,使果肉变黑、变质。
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在菠萝种植、采收、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黑心病的发生,保障菠萝的品质和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