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纹肌溶解:运动过度的危险信号

横纹肌溶解是一种严重的肌肉损伤疾病,指的是肌肉组织因各种原因受到破坏,导致肌细胞内的肌红蛋白、肌酸激酶等物质大量释放到血液中。这些物质随血液循环进入肾脏后,可能堵塞肾小管,引发急性肾损伤、电解质紊乱,甚至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高钾血症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诱因多样,运动过度需警惕

引起横纹肌溶解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外伤或挤压:如车祸、地震等事故导致的肌肉长时间受压;

剧烈运动:尤其是平时缺乏锻炼的人突然进行高强度训练,如马拉松、深蹲、波比跳等;

长时间固定姿势:如手术后长时间卧床、醉酒后肢体压迫等;

药物或毒素影响:某些降脂药、抗生素或酒精、毒品也可能诱发肌肉损伤;

极端体温:中暑或低温环境下的过度运动。

其中,运动性横纹肌溶解(Exercise-Induced Rhabdomyolysis)在健身爱好者、军训学生中较为常见。例如,曾有报道称某大学生在军训期间因过度训练导致横纹肌溶解,甚至出现肾衰竭。

典型症状:肌肉剧痛+酱油色尿

横纹肌溶解的早期症状可能包括:

剧烈肌肉疼痛,尤其是运动后24-72小时内持续加重的酸痛;

肌无力,如手臂或腿部难以正常活动;

尿液颜色异常,呈现茶色、可乐色甚至酱油色(肌红蛋白尿);

少尿或无尿,提示肾功能可能已受损。

需要注意的是,普通运动后的肌肉酸痛(DOMS)通常不会影响睡眠,且疼痛在3-5天内逐渐缓解。但如果疼痛剧烈,伴随尿液颜色异常,必须立即就医,否则可能因急性肾损伤而危及生命。

预防与应对:科学运动,及时就医

循序渐进运动: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训练,新手应逐步增加运动量;

充分补水:运动前后及时补充水分,减少肌红蛋白在肾脏沉积的风险;

警惕异常信号:如运动后出现极度疲劳、尿量减少或尿液变色,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

避免极端环境运动:高温、高湿环境下应减少训练强度,防止中暑诱发横纹肌溶解。

一旦确诊横纹肌溶解,医生通常会采取静脉补液、碱化尿液、监测肾功能等措施,严重者甚至需要血液透析。因此,运动虽好,但量力而行才是关键,切勿让“拼命锻炼”变成“拼命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