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岁大脑就开始加速衰老?
- 养生百科
- 2025-03-20
- 13热度
衰老,是一个复杂、多阶段、渐进的过程,发生在生命的整个过程。大脑衰老与多种退行性过程相关,如葡萄糖低代谢、脑萎缩、脑血管疾病、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沉积等。
然而,尚不清楚大脑的衰老过程是遵循线性或者非线性轨迹,以及大脑的衰老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个“关键窗口期”,在这个“关键窗口期”进行干预,是否对预防认知衰退更为有效。
2025年3月3日,一篇重要的研究论文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其作者来自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该研究揭示,大脑衰老并非呈线性发展,而是在44岁时便开始加速,至67岁时衰老速度达到峰值,随后在90岁时逐渐趋于稳定。
研究还指出,存在一个“关键窗口期”,在此期间通过酮代谢干预手段,如禁食、采取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或补充酮剂,可以有效逆转大脑衰老的进程。特别地,在40至59岁这一“黄金年龄段”实施干预,效果尤为显著。
为得出这一结论,研究人员整合了来自四个大型数据集的核磁共振(MRI)数据,共涉及19300名参与者。他们深入分析了大脑衰老的轨迹,并探讨了代谢、血管和炎症生物标志物与大脑衰老之间的关系,以及代谢干预对逆转大脑衰老的潜在作用。结果发现,大脑网络的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且这一变化呈现出非线性特征,44岁成为网络不稳定性显现的起点。
此外,44岁左右时大脑开始衰老与胰岛素抵抗的增加相关;而67岁时衰老速度最快则与血管变化相关。
通过比较代谢、血管和炎症标志物发现,代谢变化始终先于血管和炎症变化。
进一步基因表达分析发现,与神经元胰岛素抵抗相关的基因(如GLUT4和APOE)与大脑衰老模式显著相关,而与炎症或血管功能相关的基因未见显著相关性。
值得一提的是,基因分析还发现,神经元酮转运蛋白MCT2,是一种潜在的保护因素,表明增强大脑利用酮的能力可能有益于大脑。
随后,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干预研究,共纳入101名参与者,他们分别处于衰老轨迹不同阶段,分析了酮代谢干预对大脑网络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发现,与葡萄糖不同,酮类药物能有效稳定衰老的大脑网络,但其效果在不同年龄存在显著差异。
具体来说,酮代谢干预对年轻人(20-39岁)的具有中等益处,对中年人(40-59岁)的益处最大,对老年人(60-79岁)效果最弱,还不到年轻人群的一半。
这表明,中年时期(40-59岁)是代谢干预的“关键窗口期”,此时神经元代谢应激尚未导致不可逆损伤,而当大脑衰老速度最快时,酮类药物的影响就会大大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