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孩子突发高烧,体温迅速飙升至39.5℃。突然,孩子眼睛上翻,四肢开始僵硬抽动,惊慌失措中妈妈做出了一个危险举动:将手指塞入孩子口中防止咬舌。这个“常识性”动作,实际上可能造成更严重的伤害。约5%的儿童在6个月至5岁期间至少经历一次高热惊厥,这是儿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虽然大多数惊厥会在几分钟内自行缓解,且不会造成长期损害,但家长的即时反应至关重要。
解密高热惊厥:为何孩子更易发生
高热惊厥是婴幼儿时期特有的神经系统反应,主要发生在体温急速上升期。孩子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体温调节中枢较弱,当体温急剧变化时,容易产生异常放电,导致惊厥发生。典型的高热惊厥表现为:意识丧失、双眼上翻或凝视、四肢强直或抽动、口唇发绀。发作时间通常持续几秒到几分钟,一般不超过15分钟。惊厥结束后,孩子通常会感到疲惫并进入深度睡眠。简单型高热惊厥(占75%)持续时间短于15分钟,24小时内仅发作一次;复杂型则持续时间长、频繁发作或表现为局部性抽搐。后者需要更详细的医学评估以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黄金急救法:家长必知的“三要三不要”
当孩子发生高热惊厥时,牢记以下急救原则。三大正确做法:保持镇静,将孩子平放在安全、宽敞的地方,远离家具等硬物;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让孩子侧卧,防止唾液或呕吐物吸入气道。三大致命错误:
不要往孩子嘴里塞任何东西(包括手指、毛巾或勺子),这可能导致窒息或牙齿损伤;不要摇晃或拍打孩子,这只会加重症状;不要在惊厥期间强行约束孩子肢体,可能造成骨折。计时是关键——准确记录惊厥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如果惊厥持续超过5分钟,或孩子出现呼吸困难、肤色发紫,应立即呼叫急救电话。
惊厥后护理:降温与观察并重
惊厥停止后,家长应优先帮助孩子降温。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儿童专用退热药,但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因其可能诱发雷氏综合征。物理降温需科学进行:用温水(非冷水或酒精)擦拭孩子的额头、颈部和四肢,但避免胸前区和腹部受凉。适当减少衣物,保持室内通风和适宜温度。惊厥后孩子常会入睡,这是正常现象。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呼吸、肤色和意识状态。即使惊厥已停止,也建议在24小时内就医评估,排除颅内感染等严重疾病。

预防与长期管理:打破复发魔咒
约30%的高热惊厥患儿可能在未来发热时再次发作,但绝大多数孩子不会发展为癫痫。以下措施可降低复发风险:在发热早期及时使用退热药物,控制体温上升速度;保证充足的液体摄入,防止脱水;避免体温过快波动,如从很热的环境突然进入空调房。对于频繁发生高热惊厥(一年超过3次或单次持续时间过长)的儿童,医生可能会考虑预防性用药。但多数情况下,简单的观察和发热管理已足够。值得注意的是,高热惊厥与癫痫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只有约2%-5%的高热惊厥患儿后续会发展为癫痫,这一比例虽高于普通人群,但绝大多数孩子预后良好。
高热惊厥虽然令人恐惧,但家长的科学应对能最大程度保护孩子安全。保持冷静是第一原则,正确的急救措施比急于送医更重要(除非惊厥持续超过5分钟)。随着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成熟,5岁后高热惊厥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每一次科学的应对,都是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