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身上这4个部位“脏”点反而更健康 揭秘科学育儿护理法则

作为一名爱干净的家长,看到宝宝耳朵里的耳垢、鼻子里的鼻屎,或头顶上黄黄的乳痂,总忍不住想立刻清理干净。然而,育儿专家指出,宝宝身上的某些部位适当“脏”一点,反而能更好地保护健康。这并非鼓励不讲卫生,而是遵循科学的育儿理念,尊重婴幼儿身体的自然防御机制。

耳朵:耳垢是天然的防御屏障

宝宝的耳朵里的耳垢,医学上称为“耵聍”,远非我们想象中的“脏东西”。它是外耳道皮肤耵聍腺的正常分泌物,由蛋白质、油脂和微量元素混合而成,实际上扮演着“健康卫士”的角色。耵聍能粘附进入外耳道的灰尘、细菌和病毒,其含有的溶菌酶还具有杀菌作用;它能阻止小虫和其他异物深入耳道;还能像消声器一样减弱声波冲击,保护鼓膜和内耳。

正常情況下,耳垢会随着宝宝咀嚼、说话等下颌运动自行排出,无需人为干预。频繁掏耳朵反而可能带来伤害。婴幼儿的耳道皮肤格外娇嫩,用棉签掏耳不仅容易将耳垢推得更深形成堵塞,还可能刮伤耳道甚至损伤鼓膜。正确的清洁方式是用柔软棉球或纱布清洗耳廓周围即可,耳道内部无需特别处理。

鼻子:鼻腔分泌物是呼吸道的首道防线

宝宝的鼻腔较短,鼻粘膜脆弱,鼻腔内的分泌物(俗称“鼻屎”)和鼻毛共同构成一道重要防线。它们能够过滤空气中的灰尘、细菌和病毒,防止这些有害物质进入下呼吸道;同时还能加热和湿化吸入的空气,使其接近体温,保护呼吸道黏膜功能。频繁清理鼻腔可能带来反效果。用力抠挖容易损伤鼻粘膜导致出血,破坏鼻腔的自我清洁能力,增加感染风险。当鼻涕较多影响呼吸时,可选用生理盐水喷鼻或滴鼻软化分泌物,让其自然流出或用棉球粘掉。对于宝宝鼻塞问题,可采用温热毛巾轻敷鼻部,促进分泌物软化排出。保持室内空气湿度也有助于维持鼻腔湿润,减少不适感。

肚脐:适度污垢维持腹部温度平衡

肚脐是宝宝腹部最薄弱的部位,过度清洁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肚脐眼中的少量污垢有助于维持肚脐的正常温度,避免热量过快散发。从中医角度看,肚脐是神阙穴所在,联系五脏六腑,过度刺激可能影响肠胃功能。有些家长会发现宝宝肚脐有黑色物质,可用婴儿润肤油或香油软化后,再用婴儿香皂轻轻清洗,最后用棉签擦干。关键是不要用力抠挖,以免导致感染发炎。对于新生儿,脐带脱落后更需保持肚脐干燥清洁,但不应过度处理。洗澡后用棉签或纱布轻轻蘸干水分即可,避免内部积水引发感染。

头皮乳痂:自然的保护层会自行消退

许多新生儿头皮上会出现黄褐色、油腻的鳞片状物质,称为“乳痂”。这是由皮肤和上皮细胞分泌物形成的,通常不痛不痒,会在几个月内自行消退。有些家长因觉得不美观而用力抠除,这反而可能损伤宝宝头皮,导致出血或感染。尤其是囟门(宝宝头顶的柔软区域)处的乳痂,在宝宝一岁半前尤其需要小心护理,过度清洁可能影响头部发育。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使用婴儿油或凡士林涂抹在乳痂上,等待15-20分钟软化后,用软毛梳轻轻梳掉,或使用婴儿洗发露清洗。处理过程应“少量多次”,不要试图一次清理干净。

智慧育儿在于平衡清洁与保护

宝宝身上的这些部位“脏”点更健康,背后蕴含着科学的育儿理念。适当的“脏”并非不讲究卫生,而是尊重人体自然防御机制的表现。婴幼儿的免疫系统需要接触一定量的微生物来发育成熟,适当的微生物暴露有助于免疫系统“识别敌我”,降低过敏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率。

智慧的父母会在清洁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养育孩子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科学知识,避免被“过度清洁”的焦虑所驱使。适当的“放任”可能正是对宝宝健康最好的保护。下次当您看到宝宝这些部位有些“脏”时,请记得这是他们健康成长的一部分,是大自然赋予的保护机制。

 数据来源和参考文献:

三知健康 鼻子与呼吸道的关系是如何的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王英歌

今日头条 宝宝这4个身体部位,越脏越健康  2023-12

平安妇幼 听劝!宝宝的耳朵可千万不能随便掏  20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