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精神疾病高发期,做好心理管理很重要

春季,气温逐渐回暖,日照时间也日益延长,这一自然变化对人体生物钟及激素水平产生了显著影响。光照的增强,如同自然的唤醒信号,可能促使大脑分泌更多的血清素,带来愉悦感,但也可能打乱褪黑素的正常分泌节奏,干扰情绪的稳定。对于某些敏感人群而言,这种变化尤为明显,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波动。

随着昼夜交替的加快,人体需重新调整生物节律以适应新环境。睡眠与情绪状态紧密相连,若调节失衡,便可能出现失眠、疲劳、注意力分散等问题,进而提升精神疾病的风险。

此外,春季作为新一年的起点,人们常面临工作或学习上的新挑战,压力随之而来。长期压力若得不到有效缓解,易导致情绪低落、焦虑甚至抑郁。因此,学会识别压力源,并采取积极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预防与应对方法

1.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有助于稳定生物钟。

2.适度运动:每天进行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或瑜伽,可以缓解压力,改善情绪。

3.心理调适:通过冥想、深呼吸或与朋友交流,及时释放负面情绪。

4.寻求帮助:如果情绪持续低落或出现严重症状,应及时咨询心理寻求专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