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中药的注意事项

煎中药时不能使用铁、铝、铜等金属器具。铁制器具容易与中药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鞣酸铁,降低药效并产生有害物质。铝制器具在高温下,其表面的氧化铝可能与中药中的酸性或碱性成分反应,影响药物质量。铜制器具中的铜离子可能会与中药成分络合,干扰药物疗效,长期使用还可能导致人体铜离子摄入过量,引发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损害肝脏和神经系统。因此,应选择性质稳定的砂锅或瓦罐进行煎煮。

有些人认为药材经过炮制后已经干净,直接煎煮即可。实际上,中药材在采集、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难免沾染灰尘、杂质,甚至滋生微生物。如果不清洗就直接煎煮,污染物会进入药液,影响口感并带来健康风险。例如,霉菌孢子在煎煮过程中可能存活,进入人体后引发感染,尤其对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危害更大。清洗药材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揉搓导致有效成分流失,质地疏松、易吸水的药材简单冲洗即可。

煎中药前对药材进行适当浸泡是提高药效的重要步骤。如果浸泡时间过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难以充分溶解;反之,浸泡时间过长,尤其是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下,药材可能会变质、发霉。富含淀粉、糖类的药材长时间浸泡容易滋生细菌,导致药液变质,服用后可能引发胃肠道不适。一般来说,花、叶、茎类为主的药材浸泡20-30分钟,根、种子、果实等质地坚硬的药材则需浸泡60分钟左右。浸泡用水要适量,刚好没过药材且高出2-3厘米为宜。

煎煮中药时,时间和火候把控极为关键。不同方剂对这两者的要求各异。煎煮时间若不足,药物有效成分难以充分溶出;过长的话,部分成分又可能被破坏,致使药效大打折扣。像解表类中药,煎煮太久,挥发性成分大量挥发,解表退热功效便不复存在。

火候方面,武火(大火)易使药液快速沸腾,出现溢出、煎干甚至烧焦产生有害物质的情况;文火(小火)虽能让药物成分缓慢溶出,但效率不高。通常先以武火将药液煮沸,再转文火保持微沸,依方剂要求的时间煎煮。

还需注意,煎煮毒性中药,如附子、乌头,必须久煎以降低毒性,且要严格遵医嘱。煎药时,随意添加糖、蜂蜜等物质会影响药效,如糖会降低清热类中药的清热效果,一些中药与蜂蜜混合还会产生沉淀,影响吸收。此外,不可为节省时间加热水煎药,应使用凉开水,让药材在升温中充分释放有效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