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慢性中毒,塑料品只有这2类适合重复使用

是否还记得小时候老人用矿泉水瓶装酱油、醋的情景?如今这种现象在外卖行业更为普遍。这些看似方便的塑料容器,实则暗藏健康隐患。国家标准GB 4806.7-2016《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明确规定,大多数食品级塑料容器都是一次性使用产品。

塑料容器的使用误区
材质混淆:矿泉水瓶(PET材质)长期盛装酱油等调味品,会导致塑化剂迁移量增加3-5倍

老化风险:重复使用3个月以上的PET容器,其乙醛释放量可达新品的8倍

温度影响:盛装60℃以上液体时,有害物质释放速度加快20倍塑料制品编码系统详解
每个塑料容器底部都有一个三角形回收标志,内含数字编码(1-7),这是国际通用的塑料分类系统:

1号PET:矿泉水瓶,使用期限不超过10天

2号HDPE:洗发水瓶,可短期重复使用

3号PVC:保鲜膜,高温下会释放邻苯二甲酸盐

4号LDPE:塑料袋,不耐高温

5号PP(推荐):微波炉餐盒,可长期使用

6号PS:泡面碗,遇热释放苯乙烯

7号OTHER:包括Tritan等新型材料,水杯常用科学使用建议
选购原则:

优先选择5号PP或7号Tritan材质

避免使用已出现划痕、变色的旧容器

选择有QS标志的食品级塑料制品

使用规范:

不用于盛装油脂类食品

避免高温消毒(超过70℃)

使用期限不超过6个月

替代方案:

酱油醋等调味品使用玻璃容器

外卖食品及时转移到陶瓷/玻璃器皿

随身携带5号PP材质的折叠餐盒

特别提醒:2023年最新研究发现,长期使用不合格塑料容器的人群,其尿液中塑化剂代谢物水平是普通人群的2.3倍。为了家人健康,请立即检查家中所有塑料容器的底部编码,及时更换不合格产品。食品安全无小事,从选择一个合适的容器开始守护全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