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房颤人数居亚太之首,5类人尤其应警惕

  如果把心脏比作一支乐队,「房颤」就像是乐器组突然乱了节奏,打乱心脏的正常跳动节律,还会影响血流,增加心衰、中风等风险。一项发表于《自然》子刊的新研究发现,我国房颤患者数量在亚太地区位居第一。为什么我国房颤发病率这么高?

  为什么我国房颤发病率高?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房颤患者总数达3275万,位居亚太地区首位,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房颤人数紧随其后。
不过,我国房颤患病率居亚太地区第5位,为23/1000人。我国房颤负担之所以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4点:
  • 老年人是房颤的高危人群,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房颤患者数量也随之增加。
  •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是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这些慢性病的患病率在近些年呈上升趋势。
  •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都会增加房颤风险。
  • 部分患者对房颤的认识不足,导致未能及时就诊,延误了治疗时机。

    5类高危人群要重点预防
    房颤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人群、有房颤家族史人群等。日常预防房颤,可遵从以下建议:
    控好“三高”
    积极治疗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可有效降低房颤发生风险。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低盐、低脂,戒烟限酒,规律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定期体检
    特别是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脏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房颤。
    管好压力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增加房颤风险,平时要注意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如果发现自己的心跳不规律,心跳速度明显加快或减慢,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都能排查风险。房颤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术等,具体治疗方案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