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气太足易生“暖气病”

        随着气温回升,室外已然有了春的暖意,有小朋友的家庭,家长怕孩子着凉,甚至会把暖气开得更热。但殊不知,暖气在驱寒的同时,却不知不觉成了感冒的“帮凶”!

        冬季寒冷的空气往往降低了人们开窗通风的频率。因门窗紧闭,空气流通不好、干燥,加上暖气、空调、电暖气等取暖设施会造成室温过高,使得室内空气更加干燥,污染也加剧了,为病菌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致使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发病率猛增。

        此外,这种环境还可能会引起免疫功能和抵抗力的下降,从而导致人们出现不同程度的内热外寒症状和种种不适,如烦躁不安、皮肤发紧、鼻咽干燥、胸闷、头晕眼花、出汗、尿量减少、软弱无力等。这些就是让暖气给热出来的“暖气病”。

        中医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即“肺常不足”,感邪之后易化热化火,病情变化迅速。冬季感受外界风寒之邪,加之体质、暖气等因素的影响,很快就转变为“风热感冒”,出现发热重、咽痛、鼻塞流黄涕等症状。

        预防暖气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注意增减衣物:在有暖气的环境中,应避免穿着过多导致出汗过多,加快水分流失。如果要离开有暖气的环境,特别是到寒冷的室外,应增添衣物以保暖,避免因温差过大而感冒。
  2. 保持身体水分:养成规律饮水的习惯,每天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如1.5~2升水,并多吃富含水分的水果,如苹果、梨、橘子等。这有助于缓解因室内干燥而导致的鼻咽干燥、皮肤发紧等症状。
  3. 调节室内湿度:使用加湿器或在室内摆放水盆、养绿植(如绿萝、吊兰等)等方式,将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的舒适范围内,避免过于干燥。
  4. 保持空气流通:尽管冬季寒冷,也应定期开窗通风,建议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以降低室内空气污染和病菌滋生。
  5. 控制室内温度:室温不宜过高,最好控制在18℃~22℃,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的不适。
  6. 增加户外锻炼:多到户外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通过运动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暖气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预防暖气病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通过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增加户外锻炼等方式来降低患病风险。

        如果出现发热、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状,建议前往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更为明确地辨别病性,对症用药。还可以采用鼻部刮痧、咽部走罐、推拿等中医外治疗法,能更好、更快地减轻孩子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