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肾亏虚致神志不清?中医调理助你重拾精神清明
- 养生知识
- 8小时前
- 8热度
脾肾亏虚不仅是常见的亚健康状态,严重时更可能波及神志,导致健忘、思维迟钝、精神呆滞等问题。中医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充脑”,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二者共同滋养大脑功能。当脾肾精气亏虚,髓海失养,便会出现神志层面的异常。调理需从根本入手,通过中药、饮食、运动等多维度干预,逐步恢复精气上充于脑的良性循环。
中药调理:补益脾肾以充养髓海
针对脾肾亏虚所致的神志不清,中药调理强调“脾肾双补,填精充髓”。对于肾精亏虚导致的健忘失认,可选用河车大造丸加减,方中紫河车、熟地黄、鹿茸等药物能补肾填精;若兼有脾虚湿困,则配伍四君子汤健脾化湿,提升气血生化能力。临床常用中成药如归脾丸适合心脾两虚的失眠健忘,而金匮肾气丸则针对肾阳不足引起的精力衰退。需注意,用药需辨证:阴虚者见手足心热、舌红少苔,宜用六味地黄丸;阳虚者伴畏寒肢冷、五更泻,则选附子理中丸。服药时间也有讲究,补肾药宜晨起空腹服,健脾药饭后服,以增强吸收效率。

饮食调养:食材中的“益智密码”
饮食调理需遵循“黑黄相配,脾肾同补”原则。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能补肾填精,黄色食物如山药、芡实则健脾益气。推荐将黑豆核桃粥作为早餐主食,核桃中的磷脂和黑豆的异黄酮协同促进脑细胞代谢;午后可饮用枸杞桂圆红枣茶,既补心血又安神志。对于神疲健忘者,海参炖汤是优质选择,其富含的皂苷和多糖能改善脑部供氧,但体质偏热或痰湿重者需慎用。需避免生冷寒凉食物如冰淇淋、冷饮,以免损伤脾阳,加重水湿内停导致的头脑昏沉。
运动与穴位:激活精气上行通路
运动方面应以“温和导引,激发阳气”为主。八段锦中的“两手攀足固肾腰”动作能拉伸膀胱经,促进肾气上输于脑;太极拳的云手式配合深长呼吸,可调和脾肾之气,改善气血滞涩引起的思维迟滞。每日早晨7-9点(脾经当令时)练习20分钟,效果最佳。穴位刺激则聚焦于脾肾经络要穴:艾灸关元穴(脐下三寸)能温补肾阳,隔姜灸更可增强渗透力;按揉足三里穴(外膝眼下三寸)健脾化痰,防止湿浊蒙窍;睡前搓热涌泉穴(足底前三分之一凹陷处)能引火归元,改善失眠多梦。对于健忘严重者,可加灸百会穴(头顶正中)以升举清阳。

生活习惯:构筑神志健康的根基
作息规律是调理的核心环节。亥时前入睡有助于肾精封藏,子时的深度睡眠更是修复脑力的关键期。午间小憩30分钟可养心脾,避免午后精力溃散。环境调节亦不容忽视:夏季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腰腹部需用艾草护腰保暖,防止寒邪直中脾肾。情志管理上,过度思虑伤脾,恐惧情绪伤肾,可通过书法、冥想等静心活动转移注意力。此外,需节制房事保肾精,每周不超过2次,防止精亏髓减。
综合调理策略与长期坚持要点
脾肾亏虚的神志问题调理需遵循“三阶段渐进法则”:初期(1个月内)以中药和饮食为主,快速补充基础精气;中期(1-3个月)加入运动穴位疗法,打通精气上行通道;后期(3个月后)通过生活习惯固化健康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调理期间可能出现“瞑眩反应”,如短期困倦或记忆波动,属正气恢复的正常现象。若症状持续加重,需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病变。日常可搭配五禽戏中的“虎戏”强肾、“熊戏”健脾,每周3次强化效果。
当脾肾精气如涓涓细流般重新滋养髓海,神志清明自然随之回归。这种调理不仅是症状的改善,更是生命能量的重新蓄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或许我们更应学会如古人般“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让脾肾成为健康最稳固的基石。
数据来源和参考文献:
大众养生网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江一平 脾肾亏虚怎么治疗? 202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