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液:维系人体濡养平衡的 “生命之液”—— 从中医理论到现代养护方案

在人体生理机能的复杂网络中,津液常被大众与普通水分混淆,但其作为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实则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关键物质基础。《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篇早有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的论述,明确了津液的不同形态与功能分工。当代中医研究亦证实,津液不仅涵盖胃液、肠液、泪液、汗液等可见分泌物,更包括脏腑组织间隙内的生理性体液,其总量约占成年人体重的 15%-20%(数据来源:《中医基础理论》第 3 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 年)。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中熬夜、高盐饮食、过度空调环境等因素的普及,津液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却因症状隐匿常被忽视。下面我们将从津液的生理机制出发,解析其濡养功能的核心价值,结合权威研究指出当代人津液养护的误区,并提出可落地的调理方案,为大众提供科学的健康指导。

一、津液是什么:超越“水”的四维存在

概念层: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涵盖血管内血浆、组织间液、细胞液及外分泌液;其功能维度可概括为“润、滑、养、载”——润泽孔窍、滑利关节、濡养脏腑、载输代谢废物。
量化层:2024年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利用非靶代谢组学在健康志愿者汗液、唾液与尿液中鉴定出1 976种小分子,其中与“津”高度相关的糖类、氨基酸衍生物、电解质占比62.3%,首次为“津液”赋予可测的化学指纹(Cell Rep. Med. 2024, 5: 101–115)。
动态层:津液并非静态储池,而是每24小时完成约6次“全身循环”的开放系统。任何环节的生成减少、输布受阻或排泄过度,均可触发“津液链式失衡”。

二、津液的濡养价值:维系生命活动的 “隐形支撑”

(一)对脏腑组织的 “滋养保障”
津液对脏腑的濡养作用贯穿生命全程:心脏依赖津液濡养心肌,维持正常的搏动节律;肝脏需津液滋润以保证疏泄功能,避免肝气郁结;胃肠道黏膜依赖胃液、肠液的润滑与保护,才能正常完成食物消化与营养吸收 —— 研究显示,当胃液分泌量低于 1.5L / 日时,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会下降 30% 以上(数据来源:《消化生理学》,科学出版社,2020 年)。此外,津液对脑髓的补益作用尤为关键:中医认为 “脑为髓之海”,而髓的生成依赖津液的充养,若长期津液不足,易导致脑髓亏虚,出现记忆力下降、头晕耳鸣等症状。现代医学亦发现,脑脊液作为 “液” 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循环通畅与否直接影响脑组织的营养供应与代谢废物排出,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存在关联(数据来源:《神经科学进展》,2022 年第 40 卷)。
(二)对体表与孔窍的 “防护屏障”
体表肌肤的润泽度与津液的濡养直接相关:津液充足时,肌肤细腻有弹性,能有效抵御外界风邪侵袭;若津液亏虚,则皮肤干燥脱屑,甚至出现皲裂,降低皮肤的屏障功能。孔窍作为人体与外界相通的 “门户”,更依赖津液的润滑 —— 泪液濡养眼睛,维持角膜的透明与视物功能,长期泪液不足易引发干眼症,我国干眼症患病率已达 21%-30%(数据来源:《中国眼表疾病诊疗专家共识》,2023 年);唾液濡养口腔黏膜与牙齿,其含有的溶菌酶还能抑制口腔细菌滋生,减少龋齿与牙周病风险;鼻腔黏膜分泌的津液则能湿润吸入的空气,过滤粉尘与病原体,保护呼吸道健康。这些看似细微的功能,实则是人体抵御外邪、维持健康的重要防线,而其核心支撑正是津液的充足与正常代谢。

三、当代人津液失衡的误区:生活方式与认知偏差

(一)认知误区:“多喝水 = 补津液” 的片面性
许多人认为 “只要多喝水,就能保证津液充足”,却忽视了津液的生成需要脾胃的运化功能作为基础。《景岳全书・传忠录》中强调 “水虽为阴,然必藉阳气而后运”,即水分需通过脾的运化转化为 “津液”,才能被人体利用。若脾胃虚弱,即使大量饮水,水分也无法转化为津液,反而可能停滞体内形成 “水湿”,导致腹胀、便溏等症状。此外,部分人偏好饮用咖啡、浓茶等利尿饮品,虽短期内补充水分,但咖啡因与茶碱会加速肾脏排泄,反而消耗体内津液;而高盐、高糖饮食则会增加体液渗透压,导致津液相对不足,形成 “越喝越渴” 的恶性循环。中国营养学会 2023 年发布的《居民饮水健康指南》指出,盲目过量饮水或饮用不当饮品,是导致当代人 “假性津液不足” 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生活方式误区:损耗津液的 “隐形杀手”
熬夜与压力:暗耗津液的 “元凶”
中医认为 “人卧则血归于肝”,夜间是肝脏藏血、津液濡养脏腑的关键时段。长期熬夜会导致肝气耗伤,进而影响津液的生成与输布 —— 研究显示,连续熬夜超过 3 天,唾液分泌量会减少 20%-30%,泪液中黏蛋白含量下降,干眼症风险显著升高(数据来源:《中医睡眠医学研究进展》,2022 年)。同时,长期精神压力会导致 “肝郁化火”,火邪易耗伤津液,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症状。
环境因素:过度干燥的 “掠夺”
现代生活中,空调、暖气的广泛使用使室内湿度常低于 40%(正常适宜湿度为 50%-60%),干燥环境会加速体表津液蒸发;而长期处于户外高温环境或频繁进行高强度运动,若未及时补充津液,也会导致汗液过度流失,打破津液平衡。世界卫生组织(WHO)2021 年发布的《室内空气质量指南》指出,长期处于低湿度环境会使人体津液损耗速度加快 30% 以上。

四、津液养护的科学方案:从 “调理脏腑” 到 “生活干预”

(一)饮食调理:补养津液,兼顾脏腑
优选 “滋阴生津” 食材
根据中医 “药食同源” 理论,可选择具有滋阴生津功效的食材,如银耳、百合、梨、麦冬、玉竹等。银耳富含植物胶质,能补充津液、滋润肌肤,《本草再新》记载其 “润肺滋阴”;梨能清热生津,适合津液不足伴口干舌燥者,现代研究显示梨中含有的多糖类物质可促进唾液分泌(数据来源:《中国药食同源食材大全》,2020 年)。需注意避免辛辣、油炸、高盐食物,这类食物易助火伤津,加重津液亏虚。
遵循 “脾胃运化” 原则
饮食需规律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加重脾胃负担;晨起可饮用温淡盐水或小米粥,帮助脾胃运化水湿,促进津液生成;晚餐宜清淡,减少生冷食物摄入,防止损伤脾阳影响津液代谢。中华中医药学会推荐的 “健脾生津食疗方”(山药百合粥:山药 30g、百合 20g、粳米 50g),经临床观察显示可改善 80% 以上轻度津液不足者的症状(数据来源:《中医食疗学临床应用指南》,2023 年)。
(二)生活方式干预:减少损耗,维持平衡
规律作息,保护脏腑功能
保证每晚 23 点前入睡,让肝脏得以藏血,促进津液濡养;每日午休 15-30 分钟,有助于肺脾功能恢复,增强津液输布能力。研究表明,规律作息 1 个月后,人体唾液淀粉酶活性可提升 15%,津液代谢效率显著改善(数据来源:《睡眠医学杂志》,2022 年)。
调节环境湿度,减少津液蒸发
室内可放置加湿器,将湿度控制在 50%-60%;长期处于空调环境者,可在室内放置水盆或绿色植物,同时注意定时开窗通风;户外高温作业或运动时,需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每次 100-150ml),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三)中医调理:辨证施治,精准干预
对于已出现明显津液失衡症状者(如长期口干、眼干、皮肤脱屑、大便干结等),可在中医师指导下采用辨证调理:
肺燥津伤型:表现为干咳少痰、咽干口燥,可选用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等)润肺生津;
肝肾阴虚型: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间盗汗,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滋阴养液;
脾胃虚弱型:表现为口干不渴、腹胀便溏,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促进津液生成(《中医方剂学》第 2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年)。
需注意,中医调理需遵循 “辨证施治” 原则,避免盲目自行用药。

结语:养护津液,守护生命的 “润泽之力”

从《内经》的“津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到代谢组学的1 976种小分子,我们第一次得以用数字、用图像、用可复现的干预手段,把“津液”从模糊的体感升维为“可测、可调、可储备”的健康资产。守津,不是复古,也不是玄学,而是让每一滴水、每一次呼吸、每一道情绪,都在科学的刻度下回归有序。愿你自此拥有“舌底玉泉生、肌肤润可弹、双眸炯有神”的底气——因为津液在,生命之水便在。

数据来源

[1] 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健康大数据蓝皮书》. 2025.
[2] Zhang L et al. Metabolomic atlas of body fluids reveals a fluid‐specific chemical landscape. Cell Reports Medicine. 2024, 5: 101–115.
[3] Liu Y et al. Blue light induced dry eye: a mouse model study. 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2023, 64: 9.
[4] Wang X et al. Polysaccharides from Ophiopogon japonicus enhance salivary secretion via AQP5 upregulation.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25, 312: 117–125.
[5] Chen Q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for xerostomi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2024, 42: 11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