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为生命之根:把握先天后天,唤醒身体原动力
- 养生百科
- 1天前
- 12热度
为何有些人年过花甲仍精神矍铄,而有些人未至中年却已萎靡不振?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体内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至关重要的能量——元气。
中医理论认为,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如同人体的“发动机”,掌管着气血运行、生长发育和脏腑功能。没有元气,就没有生命,正如《庄子》所言:“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认识元气,生命之本与动力源泉
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它来源于先天之精,受肾中精气的滋养,并依赖后天水谷之气的支持。
元气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的功能。元气发于命门,通过三焦通道输布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肤腠理,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元气的盛衰直接决定着人体的健康水平和寿命长短。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何裕民和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指出:“元气充足则机体健康有活力,而元气不足则可能导致身体虚弱甚至发生疾病。”
元气不同于一般的能量物质,它含有元阴和元阳两种成分,因此既能发挥推动、兴奋、温煦等功能,又能发挥宁静、抑制、凉润等功能,是人体阴阳平衡的根基。
元气不足,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当人体元气受损时,会通过各种症状发出警告。元气不足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三个方面,值得每个人警惕。
生命原动力下降是最初的表现。中医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人体原动力不足时,邪气便会乘虚而入。具体症状包括乏力困倦、怕冷、活动减少等,严重时可能导致疾病缠身、久病不愈。
多脏器功能低下是元气不足的进一步发展。五脏六腑失去元气的推动和温煦,功能便会受到影响。肺功能不足表现为气喘、气息微弱;脾功能不足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出现饮食减少、腹胀、腹泻等。
更为严重的是,元气不足会直接影响生长发育以及生殖功能。对少年儿童而言,可能表现为发育不良,生长滞后、体格体质落后于同龄人;对成年人,则可能出现未老先衰、生殖功能低下等问题。
从中医辨证角度看,元气不足可表现为不同类型:气虚型常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血虚型多见头晕眼花、心悸多梦;阴虚型常有手心烦热、烦躁不安;阳虚型则以畏寒怕冷、四肢不温为特征。
元气损耗,现代生活方式的隐形杀手
了解元气不足的原因,是防止其过度消耗的前提。元气的损伤主要来自先天和后天两大因素。
先天禀赋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元气源自先天之精,父母的生殖之精构成胚胎时期元气的基础。因此,备孕人群需注意保养自身元气,为下一代健康奠定基础。
现代生活方式是元气损耗的主要因素。熬夜、劳累过度、长期精神紧张、烦恼忧愁都会无形中消耗元气。营养不均衡、久病不愈也是导致元气受损的重要原因。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同样会损伤元气。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会损伤脾胃,导致气血运化失常。过度追求“重口味”饮食,嗜食肥甘厚腻,容易产生代谢性疾病,反过来消耗元气。
值得注意的是,过度思虑和情绪波动也会耗伤元气。现代人常常由于过分在意个人得失、名誉地位,思虑过多,重压之下损耗心气,进而影响元气的生成和运行。
元气养护,从生活细节入手
元气的养护需从日常生活入手,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综合多位中医专家的建议,以下方法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保证充足睡眠是养护元气的基础。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使身体有足够时间进行修复和能量储备。有病及时治疗,大病后一定要调养,避免疾病耗伤元气。
饮食调理至关重要。“美饮食并不等于吃好的、吃贵的,而是饮食结构要合理。”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李晓君如是说。每餐应有主食、蔬菜、水果、肉类、豆类,注意营养均衡。
在冬季或体质虚弱时,可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吴欢主任医师指出:“食物中的精华可以滋养补充元气。蛋白质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精华来源,这与中医所讲‘血肉有情之品可以补益精气神’的道理一致。”
养护肾精是补充元气的关键环节。由于元气依赖于肾精滋养,因此可通过补肾来恢复元气。建议食用乌鸡汤、牛肉、韭菜、山药、黑豆、黑芝麻、黑米等食物。适当按摩命门、肾俞、关元等穴位,也可激发其“纳元”功能。
养生七诀,古法养生现代智慧
古人总结的养生智慧,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宋代养生大家陈直在《寿亲养老书》中提出的“养生七诀”,为元气养护提供系统方案。
少言语,养真气。说话过多,人处于亢奋状态,气血上冲,代谢加速,消耗肺气。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一天到晚不停地说话,防止肺气耗散。
戒色欲,养精气。精与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密切相关,保精护肾是强身的重要环节。切不可纵欲太过,以免伤肾精,耗散元气。
薄滋味,养血气。饮食要清淡,多吃蔬菜瓜果,少吃肥甘厚腻的食物。这不仅是古代养生家的主张,也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
咽津液,养脏气。唾液被古代养生家称为琼浆、甘露,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蛋白质。平时可尝试“吞津”法:用舌头在口腔内搅动,待口水增多后慢慢咽下,有灌溉、滋养五脏六腑之功。
莫嗔怒,养肝气。经常发怒会导致肝气上逆。若要肝气顺达,就要学会用宽容、平和的心态对待周遭的人和事,防止过度的情绪波动。
美饮食,养胃气。养胃气关键在于饮食有节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食要规律,按时按量,切忌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
少思虑,养心气。现代人往往思虑过多,重压之下损耗心气。建议不要过分思虑,更不要钻牛角尖,放松心情以减少对心气的损耗。
运动与穴位,激发元气活性
适当运动和有针对性按摩,也是养护元气的重要手段。
适度运动有助于元气流通。最理想的选择是游泳,因它可运动全身肌肉,锻炼肺部,加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中国传统养生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也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助长元气。
对于元气不足者,运动需量力而行。建议“能休息就休息,可以站的时候就省点气力不走动,可以坐的时候就不站,可以躺下来的时候,就不要坚持坐着。让元气尽快恢复过来。”
穴位按摩是激发元气的有效方法。可轻扣、拍打或双手搓热后按摩命门、肾俞、关元等穴位。此外,常按气海、少海、血海、照海等“海”字穴位,可使气血和畅,增强元气。
艾灸疗法对老人、体弱等元气不足人群尤为适宜。神阙穴(肚脐)是脐带部位,母亲通过此处将先天之气传予胎儿。切小片姜放到肚脐上,用艾条灸,可激发生成元气。神阙穴往下的气海、关元,可同时艾灸效果更佳。
深呼吸练习也是养护元气简单有效的方法。元气与人体的宗气相关,宗气藏于胸中,由肺气、空气、清气组成。养好宗气除了睡好吃好,还可多做深呼吸,通过补养宗气来增强元气。
元气的养护是一生的功课,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在元气未耗伤之前加以养护,远比耗伤后再补救更为重要。
把握先天与后天的平衡,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学会蓄养而不耗伤,每个人都能守护好自己的生命之根,让健康相伴一生。
权威资料来源:
1、人民网的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