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鼻炎,千万别踩这5个坑!
- 养生百科
- 2025-04-09
- 84热度
误区一:过敏性鼻炎是“小毛病”,不用治
不少人认为过敏性鼻炎只是出现打喷嚏、流鼻涕这类症状,并不严重,忍一忍就能自行缓解。然而,事实远非如此。相关研究明确指出,若过敏性鼻炎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极有可能进一步恶化,进而发展为鼻窦炎、中耳炎等更为棘手的疾病,甚至还会显著增加患哮喘的风险。
权威的ARIA指南着重强调,过敏性鼻炎本质上是一种慢性疾病,并非一时的轻微不适。患者必须遵循长期且规范的治疗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病情加重,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出现,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健康。正确做法: 及时就诊,遵医嘱使用抗过敏药物或鼻喷糖皮质激素,减少症状与并发症风险。
误区二:把过敏当感冒,滥用抗生素
春季时节,频繁的打喷嚏、流涕等症状常让人误以为是普通感冒,不少人因此自行服用感冒药,甚至盲目使用抗生素。然而,需明确的是,过敏性鼻炎并非由感染引起,而是机体免疫系统对特定过敏原产生的异常反应。在此情况下,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法缓解病情,反而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健康风险,如增加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概率。
《中国过敏性鼻炎诊治指南》指出,过敏性鼻炎应明确诊断,对症治疗,而非盲目抗感染。
正确做法: 区别过敏与感冒,规范使用抗组胺药或鼻用激素,避免滥用抗生素。
误区三:鼻塞用滴鼻剂,越用越频繁
许多患者在遭遇鼻塞困扰时,习惯频繁使用鼻用减充血剂(滴鼻剂)来寻求缓解。在用药初期,这类药物往往能带来显著的改善效果,让患者感到症状有所减轻。然而,若长期依赖此类药物,则可能引发药物性鼻炎,也就是反跳性鼻炎,导致鼻塞症状愈发严重。
相关研究已明确证实,减充血剂若连续使用超过7天,便极有可能触发反跳效应。而长期使用这类药物,更会对鼻黏膜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给患者的鼻腔健康带来长期的不良影响。
正确做法: 鼻塞建议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剂,安全且适合长期使用,避免滥用滴鼻剂。
误区四:不做过敏原检测就盲目忌口
很多家长认为春季过敏性鼻炎是饮食导致的,盲目给孩子忌口,造成营养不均衡。但过敏性鼻炎主要由吸入性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引起,食物过敏并非主要因素。
循证医学指出,过敏原检测是过敏诊断与管理的基础,避免无根据忌口。
正确做法: 做过敏原检测,明确具体过敏原,针对性避免接触,而非广泛忌口。误区五:症状好转就停药,反复发作
有患者用药症状缓解后立即停药,结果病情反复加重。ARIA指南指出,过敏性鼻炎的治疗需要连续、规律用药,以稳定控制症状。
研究也显示,规律使用鼻用激素喷剂的患者,症状控制效果优于间歇使用。
正确做法: 症状缓解后仍需按医生建议坚持用药足够疗程,避免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