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添加究竟带来哪些消费误区

根据国家标准,“无糖食品”或“不含糖”食品指的是每100克固体或100毫升液体中,糖含量不超过0.5克。这一微量糖分标准下,无糖食品的口感为何能与高糖食品媲美?

这得益于代糖的巧妙运用。木糖醇、麦芽糖醇、阿斯巴甜、安赛蜜及糖精等甜味剂,成为无糖食品口感提升的关键。这些国家批准使用的添加剂,既能满足味蕾对甜味的渴望,又不会显著影响血糖水平,从健康角度看,合理使用是安全的。但需警惕的是,部分高效甜味剂可能刺激食欲,增加食物摄入量,对追求低热量饮食的人群而言,这无疑是个“甜蜜陷阱”。

此外,为提升口感,不少无糖糕点还额外添加了油脂,导致热量飙升。这些食品在减少糖分的同时,却可能因油脂的加入而热量爆表,与高糖食品相比,热量负担毫不逊色。

更需注意的是,部分无糖糕点虽未添加蔗糖,但淀粉含量依旧可观,对血糖控制仍有一定影响。因此,选择无糖食品时,切不可盲目乐观。

对待无糖食品,我们应保持理性态度。它确实可作为甜食的替代品,满足偶尔的味蕾需求,但绝非放纵食欲的借口。控制摄入量,仔细阅读食品标签,包括名称、配料表及营养成分表,是避免陷入“无糖”误区的重要一环。特别是那些标榜“无蔗糖”的产品,更需留意是否含有其他精制糖,以免被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