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服用他汀,这3种情况需警惕

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中极为常用,是降血脂的得力“助手”。它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进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对于众多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而言,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是控制病情、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关键举措。 不过,任何药物都有两面性,他汀类药物也不例外。尽管多数时候其不良反应轻微且可耐受,但长期服用他汀的父母若出现特定情况,就需提高警惕。比如出现肌肉疼痛、肝功能异常等四种状况时,建议及时就医,咨询医生是否要停药或调整治疗方案。

第一种情况:无法解释的严重肌肉疼痛或无力

他汀类药物存在一种极为常见且需高度警惕的副作用。患者服用后,可能会感到肌肉酸痛、有压痛感、肌肉僵硬以及无力,尤其在运动过后或者夜间,这些症状会愈发明显。这种肌肉不适并非局限于某一部位,而是可能波及身体的任意位置,不过四肢和躯干相对更为常见。

更为严重的是,他汀类药物还可能引发横纹肌溶解这一罕见却极其危险的副作用。横纹肌溶解意味着肌肉细胞发生溶解坏死,大量肌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进而可能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其典型表现为严重的肌肉疼痛、无力,尿液颜色变深,呈酱油色。

若服用他汀期间,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性肌肉疼痛或无力,且伴有深色尿液、发热、全身乏力等症状,务必高度警觉。此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医生会通过检测肌酸激酶(CK)等指标判断肌肉是否受损,并据此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第二种情况:肝功能异常,肝酶显著升高

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肝脏代谢,长期服用可能会对肝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导致肝酶升高。通常情况下,轻度的肝酶升高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在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肝功能异常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皮肤和眼睛发黄)、尿液颜色加深等。

医生在开具他汀类药物时,通常会定期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如果在复查过程中发现肝酶(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持续显著升高(通常超过正常上限的3倍),医生可能会建议暂时停用或更换他汀类药物,以保护肝脏功能。因此,长期服用他汀的父母一定要遵医嘱定期复查肝功能,一旦出现上述肝功能异常的症状,也要及时告知医生。

第三种情况: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

虽然过敏反应在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人群中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会非常严重,甚至危及生命。过敏反应的症状可能包括皮疹、瘙痒、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如嘴唇、舌头、面部肿胀)、呼吸困难、胸闷等。

如果在服用他汀后出现任何过敏反应的症状,尤其是呼吸困难或面部肿胀等严重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服用他汀类药物,并立即就医寻求紧急处理。医生可能会评估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并考虑更换其他类型的降脂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