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吸入治疗里的8个“误区”

雾化吸入治疗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给药方式,因其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起效迅速且全身不良反应少而备受青睐。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少人却容易陷入一些误区,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带来安全隐患。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雾化吸入治疗里的8个常见误区,希望大家能够引以为戒,正确进行雾化治疗。
误区一:未把控雾化吸入时间
雾化吸入时间并非越长越好。一般来说,每次雾化时间以 10 - 15 分钟为宜。如果雾化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呼吸道黏膜过度湿润,引起咳嗽、气短等不适症状。而且,长时间雾化还可能使患者感到疲劳,影响治疗的依从性。为了确保雾化效果,建议在饭前或饭后 1 - 2 小时进行雾化,避免在进食后立即雾化,以防呕吐。

误区二:雾化治疗完毕后未漱口、洁面,忽略对雾化装置的清洁

雾化后,药物可能会残留在口腔和面部,不及时清洗可能会引起口腔黏膜干燥、口角炎等问题,尤其是使用激素类药物时,还可能增加口腔真菌感染的风险。因此,雾化后应及时用清水漱口、洗脸。同时,雾化装置的清洁也至关重要。每次使用后,应将雾化器、面罩、咬嘴等部件拆卸下来,用清水冲洗干净,自然晾干或用干净的毛巾擦干。定期(一般每周 1 - 2 次)还需对雾化装置进行消毒,可使用专用的消毒剂或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操作,以防止细菌滋生,影响下次使用。
误区三:幼儿在哭闹时雾化治疗
幼儿在哭闹时进行雾化,会使呼吸急促,导致吸入的药物颗粒不能充分沉积在呼吸道,从而影响治疗效果。而且,哭闹时孩子可能会张口呼吸,使药物更多地进入口腔,而不是呼吸道,降低了药物的利用率。为了让幼儿更好地配合雾化治疗,家长可以在雾化前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安抚孩子的情绪,尽量让孩子在安静的状态下进行雾化。如果孩子实在无法配合,可考虑暂停雾化,待孩子情绪稳定后再进行。

误区四:咳痰费力者,雾化吸入祛痰药物后未协助排痰

对于咳痰费力的患者,雾化吸入祛痰药物后,痰液会变得稀薄,但如果不及时协助排痰,痰液可能会再次积聚在呼吸道,影响通气功能,甚至可能引发感染。因此,在雾化后,护理人员或家属应帮助患者进行排痰。可以通过拍背的方式,从下往上、从外向内轻轻拍打患者的背部,促进痰液排出。对于病情较重、无法自行咳痰的患者,还可根据医嘱使用吸痰器进行吸痰。
误区五:治疗时不注重口腔分泌物及食物残渣的清除
在雾化治疗前,如果口腔内有分泌物或食物残渣,可能会影响药物与呼吸道黏膜的接触,降低雾化效果。而且,这些分泌物和食物残渣还可能滋生细菌,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在雾化治疗前,应指导患者先漱口,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和食物残渣。对于不能自行漱口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使用生理盐水棉球进行口腔清洁,以保证雾化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雾化吸入治疗虽然简单方便,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上各个环节,避免陷入误区,以确保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让患者能够更好地受益于雾化治疗。

雾化吸入治疗虽然简单方便,但操作不当却可能事倍功半。通过了解并避免上述8个误区,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雾化治疗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健康与安全。在进行雾化治疗时,一定要遵循医嘱,正确操作,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