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片里含有致癌物?

近年来,关于薯片中致癌物的报道屡见报端,丙烯酰胺、多环芳烃等专业名词频频出现,让消费者在享受零食快乐时不免心生疑虑。这些潜在风险物质究竟如何产生?又该如何理性看待?

什么是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可溶性有机物,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包括水净化、纸浆加工及管道内涂层等。人类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黏膜等途径接触,其中消化道吸收最为迅速,并能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组织。丙烯酰胺具有中等毒性,对生殖和神经系统有害。此外,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2017年将其列为2A类致癌物,意味着其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尽管相关证据尚有限。值得注意的是,常见红肉如牛肉、羊肉同样属于2A类致癌物。

哪些食物里含有丙烯酰胺?

食物中的丙烯酰胺并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食物中 "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等和某些氨基酸(主要是天冬氨酸)在高温油炸、烘焙和烤制(超过120℃)过程中,通过"美拉德反应"产生的副产物。而食物颜色变深,并散发诱人香味的过程,就被称为"美拉德反应"。

丙烯酰胺的含量与两方面因素有关,一个是食材本身,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的食材加工产生的丙烯酰胺通常会更多。另外是烹饪方法,一般来说,越是烤得焦黄浓香,丙烯酰胺产量越大。

食物颜色越深,丙烯酰胺就越多吗?

不是,食物中的深色并不全都是来源于美拉德反应,也可能是来源于焦糖色素和食物本身植物天然合成的花青素等,而这些都和丙烯酰胺没有关系。前者以酱油、可乐为代表,后者则以黑芝麻、黑米、黑豆为代表。但是,在烹调过程中,伴随着烹调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很多食物颜色的确会加深,如:红烧肉等,这就是美拉德反应的结果,会伴随着大量丙烯酰胺的产生。

其他常见的深色食物,如:咖啡、可可、巧克力等,在加工过程中都会发生美拉德反应,会含有一定量的丙烯酰胺。

如何控制丙烯酰胺摄入,降低健康危害?

虽然目前各国并未对食品中的丙烯酰胺的量做出明确限制,但是很多国家都在为此做出积极努力。

欧盟明确提出了一个参考值用于督促和指导企业降低丙烯酰胺含量。在政府、科学界和工业界多年的共同努力下,欧盟薯片里的丙烯酰胺平均含量从2002年的每公斤736微克降低到2011年的每公斤358微克,降低了一半左右。

在烹饪方式上,应该注意油温不要过高或时间太长。多蒸煮炖、少煎炸烤。炒菜前,可以先焯水,缩短之后高温加热的时间。

从饮食习惯上,应该遵循合理膳食、食物多样的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减少油炸、高脂肪食品的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