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频繁翻身VS一动不动,哪种更健康?

睡眠中的翻身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研究发现,其主要原因与局部组织受压和大脑的微觉醒机制有关。

1. 组织受压导致不适,触发翻身

当人体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时,皮肤和肌肉组织会受到持续的压力。研究表明,当皮肤受到的压力超过微动脉压(约32 mmHg)时,会阻碍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导致局部组织缺氧、代谢废物(如乳酸)堆积,并可能引发自由基的产生。这种缺血状态会刺激皮肤及深层组织的**“伤害感受器”**(即痛觉感受器),使它们向大脑传递不适信号。

即使在深度睡眠阶段(此时人最难被唤醒),大脑仍会每隔6~8分钟出现一次短暂的**“微觉醒”(micro-arousal)。这种微觉醒可能表现为轻微的肢体动作,比如踢腿、调整手臂或翻身**。这些动作通常是无意识的,目的是改变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避免组织损伤。2. 防止“压力性损伤”

如果人在睡眠中长期保持不动,与床面接触的皮肤(尤其是骨骼突出部位,如肩胛骨、髋部、脚踝)可能因持续受压而受损,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压力性损伤”(即褥疮)。不过,健康人通常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大脑会自动调节翻身频率**,确保受压部位得到缓解。

3. 翻身是否影响睡眠质量?

频繁翻身并不一定代表睡眠质量差。如果一个人醒来后没有疲劳感,精神状态良好,说明翻身并未影响其深度睡眠。相反,适度的翻身有助于维持血液循环,提高睡眠舒适度。但如果翻身过于频繁(如每几分钟一次),可能是由于床垫不适、疼痛、睡眠呼吸暂停或焦虑等因素导致,这时就需要关注潜在的睡眠问题。

4. 哪些因素影响翻身频率?

  • 睡眠阶段:浅睡眠时翻身更多,深睡眠时较少。
  • 床垫软硬度:太硬的床垫会增加局部压力,太软的床垫可能使翻身困难。
  • 年龄:老年人翻身较少,可能增加压疮风险。
  • 疾病影响:如帕金森病、关节炎等可能减少翻身,而不宁腿综合征(RLS)可能增加夜间动作。

睡眠中的翻身是人体自我保护机制,能避免组织缺血和压力性损伤。只要不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翻身是正常且有益的。但如果翻身过多或过少,可能提示睡眠环境或健康问题,需要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