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养心正当时:谨避五忌以顺天时,调和阴阳方得长生
返回 养生健康知识_养生课堂_51养生网

立夏养心正当时:谨避五忌以顺天时,调和阴阳方得长生

2025-07-07
 

中医认为“夏气通于心”,夏季属火,对应五脏中的心脏。立夏后气温升高,人体阳气外浮,易出现心火旺盛、烦躁失眠等问题。因此,养生的首要任务是“养心”。 多食红色食物可清心火、补心血。 还要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可通过冥想、深呼吸或听轻音乐保持心境平和。

夏季湿热交蒸,脾胃功能易受影响,饮食需遵循“清补”原则。 应少食辛辣油腻,避免烧烤、火锅等加重内热,推荐冬瓜、丝瓜、绿豆等清热利湿的食材。 还要增酸减苦,适当吃酸味食物可生津止渴、收敛汗液,减少因出汗过多导致的耗气伤阴。

夏季运动需遵循“避暑不避动”的原则,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低强度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避免大汗淋漓。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过量出汗易耗伤心气,运动后及时补充淡盐水或电解质饮品。

立夏养生的五大常见误区

误区一:过度贪凉,以寒制热

夏季高温易诱发民众通过冷饮、低温空调等方式强制降温,此行为违背中医”春夏养阳”的核心原则。从病理机制而言,冷饮直损脾胃阳气,可引发腹泻、纳呆等消化功能障碍;空调低温直吹则导致腠理闭塞,寒邪内侵,诱发鼻塞、关节痛等”空调病”症状。科学干预需遵循”温中避寒”策略:建议将室温调控至26摄氏度左右,空调风向调整为水平扫风;冷饮摄入应限量,可替换为常温酸梅汤或柠檬水以生津解暑,同步辅以艾灸关元、足三里等穴位以固脾胃阳气。

误区二:运动过量追求暴汗

误将”夏练三伏”等同于高强度运动致大汗淋漓,甚至采用裹保鲜膜等极端方式加速排汗。中医理论强调”汗为心之液”,暴汗可致心气耗散、津液亏损,引发心悸、乏力等气血两虚证候。正确运动应遵循”适度微汗”原则:优先选择晨间或傍晚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强度导引术,运动后及时用干毛巾擦拭汗液并更换衣物,避免湿邪滞留。

误区三:盲目进补,滥用凉茶

将”清补”曲解为频繁饮用凉茶或服用清热解毒类药物,此行为对阳虚及脾胃虚弱者危害尤甚。寒凉药食易直中中焦,导致脾阳不振、运化失司,表现为腹泻、畏寒等虚寒症状。科学调理需辨证施治。

误区四:晨练越早越好

部分人群推崇清晨5点前晨练,认为此时空气纯净。实则日出前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偏高,且空腹状态下运动易诱发低血糖及心脑血管风险。科学锻炼应顺应”阳升阴降”规律:建议待日出后进行运动,锻炼前可摄入少量缓释碳水如全麦面包或山药粥以充养胃气;运动形式以舒缓伸展为主,避免剧烈耗气动作,同时配合深呼吸以增强心肺摄氧能力。

误区五:饮食越清淡越好

过度追求饮食清淡易导致蛋白质、必需脂肪酸等关键营养素缺乏,进而引发免疫力下降、肌肉流失等问题。中医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科学膳食需遵循”清补兼顾”原则:每日应摄入优质蛋白适量坚果及全谷物。立夏养生重在“顺应自然”,既要防暑降温,又需护住阳气。通过科学饮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避开盲目贪凉、过度消耗等误区,方能达到“立夏养阳”的目的。

最新文章

打鼾、便秘、注意力不集中……小问题竟是尿床“帮凶”

生活百科

 

阅读12312

胃病竟是“精神病”?如何走出精神内耗呢

生活百科

 

阅读12112

孟化:喝黑咖、吃酵素、节食又束腰,这些减肥方法有用吗

生活百科

 

阅读17076

立夏养心正当时:谨避五忌以顺天时,调和阴阳方得长生

生活百科

 

阅读10054

早上空腹练瑜伽的好处

生活百科

 

阅读16107

冀ICP备2001439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