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是一种严重的肾脏疾病,其治疗过程复杂且漫长。在中医领域,多种中药因其独特的药效被广泛应用于肾衰竭的治疗中,旨在缓解症状、保护肾功能并延缓疾病进展。以下这五种中药,便是常用于治疗肾衰竭的良药。
1、生黄芪
黄芪,味甘,性温,归肺、脾二经。具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排毒生肌之功。
由于慢性肾病常见肺脾肾气虚,并常因脾虚湿蕴而致水肿等证。使用黄芪主要取其健脾益气,利水消肿之功,故以生者为宜。
临床应用指证:神疲乏力,懒言少动,动则气短,自汗,易外感,面部虚浮晄白,舌淡有齿痕,脉细无力。
常见病证: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盂肾炎、糖尿病肾病及虚劳,表现为肺脾肾气虚者。
黄芪除有良好的利水消肿之功外,并有良好的消除蛋白尿和改善肾功能作用。
2、大黄
大黄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味苦,性寒。归胃、大肠、肝、脾经。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功效。
慢性肾衰时正虚邪实,肾元衰竭,湿浊(毒)潴留,应用大黄取其通利逐瘀,荡涤胃肠,清除邪浊之意,不能单纯理解为以通大便为目的的“导泻疗法”,而且也不是西医导泻所能类比或替代。
此外,大黄有祛瘀止血作用。《血证论》曰“大黄为血家圣药”。肾衰过程中,多有瘀血、出血之证,用血家圣药的大黄,甚为对证。
现代医学也证明,肾脏疾病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肾衰时,这种高凝状态更为显著,并成为肾功能恶化的主要因素。
页码:下一页